杜秀瓊
摘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之舟,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了。然而興趣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個性品質,他的興趣的形成和發展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工作態度密切相關,只有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和藹可敬的形象,才能在課堂上一呼百應,配合默契,從根本上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促使他們主動地學習,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般地說,人類對韻律、節奏、語言和美的感受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較之數學來講,學生更感興趣,而數學高度的抽象性常常使學生難以理解,對數學望而生畏,因此不容易對數學產生興趣。《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對學生培養數學興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一、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單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直觀上下工夫還是遠遠不夠的,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還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直觀”具有看得見,摸得到的優點,“直觀”有時能直接說明問題有時能幫助理解問題,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無窮的樂趣。那怎樣才能把抽象的知識變得更直觀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具、學具。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能增加教學容量,設計實際問題情景,重新組織教材結構網絡,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應用能力。課堂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而活動的主體應該是學生,采用多媒體教學,設計課件時從以下方面考慮情況:
1、增加問題情景設計,激起課堂高潮。在對一堂課進行設計時,采用網絡技巧及特寫處理,并進行問題的情景設計,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配上輕松的背景音樂,使同學能輕松愉快地掌握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
2、考慮學生的學習規律,培養師生感情。小學生的注意力保持的時間特別短,課堂上如果老是聽著老師來說,思維肯定會很疲倦的。有了多媒體以后,能更刺激學生的大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要多讓學生參加一些討論,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培養合作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增進師生的情感。師生感情融洽也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動力。
二、滲透藝術教育,激發學生興趣
1、通過動口、動手、豐富表象。我在教“角的認識”時,先讓學生把身邊的角找出來,然后讓學生對角的樣子用語言進行描繪,再自己動手畫一畫角是怎樣的,在總結角的樣子后,又讓學生進行競賽,看誰畫不同的角多,最后舉例說明角在實際中的應用,通過這些,使學生對角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2、感懷愉悅,各抒己見,提高效率。數學學科除了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以外,千萬不要忽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些教師認為口頭表達能力訓練是語文課的專利,其實,多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除了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追求真知的熱情,同時消除學生學習緊張的心理,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牢牢掌握知識。
3、舉一反三,培養創新能力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直接參與,在活動中產生思維,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激發他們學習興趣。我從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即舉一反三能力,從而擴展學生思維,增長學生知識。如教“乘法口訣”時讓學生通過擺小棒來體會“幾個幾是多少,即是口訣幾幾得幾”從而延伸到體會每一句口訣的含義,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同時還可以適當設計一些表演,調動學生創造的積極性,如我教“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時,專門請一些同學扮演數字和小數點,然后讓扮小數點的同學根據出示的小數在數字中進行移動。整個表演過程,學生情緒高漲,笑聲迭起,學生的素質也得到提高。
三、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啟迪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是知識的代表,學問的化身,文明的使者,而學生是受教師教化的,是被動接受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對象,因而整堂課都死氣沉沉。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師生關系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已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提供學習興趣的土壤,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途徑和方法之一;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陣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必須克服那些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的教學模式。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育 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變化中,教師可通過個別提問、回答問題接龍、集體討論等形式,鍛煉學生動腦、動手與合作能力。
四、獲取成功喜悅,讓學生體驗學習興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會給予學生在學數學時心理求知的厚動力,在數學教學中,要給每個學生創造出更多的表現機會,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階段性的開放學生的梯級思維。由淺顯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對習題作出正確的解答。學生經過對問題的獨到見解或創造性的思維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績,并為獲取的成功漸進式地感到高興和驕傲,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最終讓學生明白只要開啟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當失敗時,則需加倍努力,直到成功為止。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板書、作業時要因人而異,分層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總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之舟,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了。然而興趣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個性品質,他的興趣的形成和發展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工作態度密切相關,只有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和藹可敬的形象,才能在課堂上一呼百應,配合默契,從根本上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