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明
摘要:情感教育不但在學生的認知活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把握和加強學生的情感功能,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使學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實現新課程目標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關鍵詞:情感教育;高中語文;教學應用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性。積極有效地開展豐富多元的情感教育活動,既是語文教學中的應有之義,又非常符合新課程理念和素質教育發展的根本要求。作為“塑造靈魂的工程師”,我們理應為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一、創設情感氛圍,讓學生接受心靈的體驗
教師要點燃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之火,把詩情、文情傳送到學生心中,首先要體味文中的情和意,將自己融入其中,成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才能設置一種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將那充溢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張揚,呈現給學生。在教授郁達夫《故都的秋》一文時,筆者這樣來創設情境氛圍:多媒體教室中,背景音樂是馬思聰的《思鄉曲》。在學習課文前,教師首先讓學生沉浸在一腔幽怨之中,感受那“歸去來兮不可歸”的無邊惆悵和無盡落寞。教師在纏綿悲惻的音樂聲中深情地朗讀完了課文,盡管課文要表達的并不是鄉愁主題,但那樂曲聲中層層疊疊的哀怨,繁繁復復的憂傷,正應和了作者郁達夫苦悶孤獨無處傾訴的柔腸百轉,蕭瑟寂寥北上賞秋的悲涼心境。然后教師繼續展示“悲秋”的圖片配上古人“楓葉荻花秋瑟瑟”、“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一些詩句,與文章所要表達的憂思、眷戀、向往之情渾然一體。學生的情感已經為音樂、為畫面、為作者所牽動,接下去的課文分析,學生在已經體驗到的課文所要傳遞的情感信息之后,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清、靜、悲涼”的北國秋景自然就水到渠成,牢牢地印在他們的腦海中了。情感培育的過程中,教師是啟蒙者和播種者釋放,情感滲透的過程中,教師又是指揮者和收獲者。集播種和收獲于一身的教師要帶領學生一道觸摸文章跳動的感情脈絡,教師播種時達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那么學生也就會進入“不能自已”的收獲境界,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散發出豐富的人文信息與生活氣息,造就語文教學的五彩繽紛,波瀾迭起。
二、激發情感共鳴,讓學生產生藝術的感悟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精心給學生提供體驗感情、表達感情、評價感情的條件,放手讓他們認識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圖畫美、幽默美,從美的事物中尋求自身的藝術感悟。在教授杜甫的《登高》,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不難發現兩者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改變以往的朗讀分析背誦的程序,引導學生結合作者所處的不同時代來比較閱讀,體會作者蘊藏其中的深層含義,激發學生“感時傷今,滿懷抱負”的情感共鳴中心。先以杜甫的《登高》一詩為例,學生初讀詩作理解簡單,長江滾滾,落木蕭蕭,詩人窮愁潦倒,悲憐哀嘆,處處透露出個“悲”字。但我們指導學生翻開歷史,再來看看詩人的一生:生于唐朝由盛轉衰,禍亂迭起的時代,飽經憂患,生活窘迫,他滿懷豪情壯志,視國家、民族的災難為己任。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后,再讓學生來作情感評價,他們就能深切地感悟到“無邊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國衰敗的寫照,“艱難苦恨”也不是杜甫個人萬里作客的悲傷,“繁霜鬢”是由于杜甫憂慮過深過重造成的。蕭瑟的秋意中飽含著杜甫多么厚重的憂國憂民的感情啊。因此詩作突出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命運的關注,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對橫行權貴的抨擊。詩中的“悲”就不僅僅是自身的悲了,這“苦恨”也貫穿了對時代的怨憤。無須用多余的語言,無須用一本正經的教導,學生自然就為詩人偉大的抱負、高尚的人格所感染了。再讀后者,蘇軾緬懷古人,想自己年將半百,被貶黃州,一事無成,與年華方盛卓有建樹的周瑜適成對照,意欲步周瑜后塵的夢想實在是“自做多情”,無奈中吐露的是年華虛擲、報國無門的感慨,但悲涼失意之中卻能曠達自解,以明月清風相寄,更顯出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學生就會進一步感悟作者滯重難解的情懷,前者重在感時傷世,而后者更多是感時傷己,但他們的詩作無不是對黑暗腐敗現實的無情揭露。學生有了這樣的區別感悟鑒賞能力,更能提高豐富的情感評價水準,達到知、情、意的統一。
三、引導情感釋放,讓學生培養完善的人格
語文教育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文學經典作品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對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養成作用顯而易見,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質和偉大人格都通過藝術形象的情感滲透到學生的潛意識中,成為他們自覺不自覺的效仿楷模。但語文教育中德育并不能因此而自行實現,因此當教師帶領學生和作品作生強烈共鳴,達到情景交融后,就更應該關注學生靈魂的凈化,美好心靈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錘煉,繼續鼓勵學生釋放情感,豐富和創造作品,對意境、人物意蘊等確立自己獨到的看法,形成精神獨立與思想自由的完善人格。
四、結語
高中語文情感探究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來實施教學,全方面的發揮了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素質整體的提高,并且我認為高中語文情感探究應以學生自助積極,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并要求學生和教師與課程同步發展,這樣語文發展才會進步,高中語文情感探究才會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 王曉光.試論情感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技術與市場,2013(51).
[2] 徐桂彩.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學周刊,2015,09:53.
[3] 李博學.借用名著經典閱讀,提升農村高中素質教育[J].學周刊,2012.06.
[4] 毛俊平,蘇燕飛.淺談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途徑[J].陜西教育,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