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雅
(貴州省遵義市第十三中學)
摘 要:作為中國古代的著名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在文學上的造詣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地位,至今仍被人們吟誦。同時,它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閱讀和解析是當前教師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首先就《孔雀東南飛》在閱讀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以此為背景進一步對其中的人物形象及主人公的悲劇命運進行解析和探究。
關鍵詞:《孔雀東南飛》;閱讀;解析
《孔雀東南飛》基于其較高的文學價值、生動形象的人物刻畫以及輾轉動人的故事情節流傳至今,并成為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篇目。本文旨在通過對閱讀及解析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探究,從而促進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和理解《孔雀東南飛》這一著名篇章。
一、《孔雀東南飛》閱讀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閱讀和解析是學習《孔雀東南飛》的兩個重要步驟,前者是后者的基礎,有效的閱讀有助于更加透徹地分析這一文學作品。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在閱讀《孔雀東南飛》的過程中要注意了解這一作品產生的背景。了解某一文學作品的背景信息有助于將文本還原到特定的歷史時期中,使理解達到更加深刻準確的程度。而背景信息的了解不僅局限于了解這一文本是如何產生的,還應更加細致地去追究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觀念及作品在流傳過程中經歷了哪些變化等,注意了這些問題,就更容易把握《孔雀東南飛》中的一些具體情節及人物形象特征。
另一方面,閱讀《孔雀東南飛》這一文學作品時,也應把握詩歌的表現特點,注意透過表面文字的敘述來挖掘深層次的內涵。不同歷史時期的詩歌具有不同的表現特點,對詩歌特點的把握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時代背景。同時,中國古代的文學水平已經具有比較高的造詣,有些看似平鋪直敘的描寫實際暗含深意,這就需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多留心把握,才不致于錯失一些關鍵信息,影響對文本的理解。
二、《孔雀東南飛》中的人物解析及對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探究
1.《孔雀東南飛》中的人物解析
談到對《孔雀東南飛》這一作品的解讀,就必然要對其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一番解析。這一作品中探討得最多、刻畫得最為細致的人物主要包括:劉蘭芝、焦仲卿以及焦母。
劉蘭芝是《孔雀東南飛》的女主人公,也是一個刻畫得有血有肉、形象比較飽滿的人物。詩歌中有很多對劉蘭芝的形象刻畫,表現出她既有知書達理、溫婉賢惠的一面,也有敢愛敢恨、敢于反抗的一面。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遵守禮節又忠貞不渝的賢妻卻最終遭遇了悲慘的命運,這是讓千百年來多少讀者都悲嘆惋惜的事實,但也是這部作品人物形象刻畫的成功之處。
而丈夫焦仲卿的形象雖然不及劉蘭芝純粹,但更為復雜,具有很大的探討價值。首先從表面上看,焦仲卿在母親與妻子產生矛盾的時候,屈服于驕橫的母親沒能守護住沒有過錯的妻子,這在現代觀點來看似乎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現。但是結合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來看,焦仲卿這個人物的形象其實比較復雜并飽含深意。當時封建禮教籠罩著整個社會,禮是人人恪守的準則,對于府吏出身的焦仲卿更是如此,不能違背母親教誨,不能違背社會的主流意識,這是焦仲卿所遭遇的尷尬局面。在母親與妻子的矛盾中,他盡力求情卻無法違背母親的意愿,與蘭芝私下約定以及最終不愿再娶而殉情蘭芝都說明了他對劉蘭芝是真情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奈何無法突破才最終以悲劇收場,這也是焦仲卿在恪守對母親孝道的同時表現出來的重視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不愚孝的一面。
詩歌中的焦母用現代語言來表達就是一個典型的“惡婆婆”形象。劉蘭芝作為媳婦不僅知書達理,也勤勞樸實,卻要無端遭受婆婆的厭惡及驅趕,足見焦母的兇惡和蠻橫。而從深層的刻畫來講,焦母的行為是出于對自己家族利益的考慮,充分展現出了封建家長的淫威。
2.對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探究
劉蘭芝不僅是《孔雀東南飛》中的女主人公,也是整個故事中最重要的人物,但卻最終走向了悲慘的命運,這其中的原因也具有比較重要的探討價值。
從表面來看,劉蘭芝之所以遭遇悲慘命運,一是由婆媳矛盾造成的,婆婆兇惡無理將其趕出家門,致使愛情遭到破壞,心情悲痛;二是她的哥哥直接造成了蘭芝的死亡,若不是哥哥相逼,劉蘭芝便不會違背心意答應婚事,最終投湖自盡。
從深層原因來看,是吃人的封建禮教害了劉蘭芝,讓她不能盡如人意過幸福的生活,即使反抗也無法撼動封建的束縛。這一點不僅體現在劉蘭芝身上,焦仲卿也處于這樣一種困頓局面,封建家長制讓焦仲卿無法反駁母親,也讓劉蘭芝不得不遵從哥哥的意愿。吃人的封建禮教害了劉蘭芝,害了焦仲卿,也殘害了二人之間純粹的愛情。
通過對《孔雀東南飛》深度地解析,不難發現看似簡單的矛盾沖突其實蘊含深刻的內涵,揭露了當時社會的封建本質,讓人不得不對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扼腕嘆息,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痛心疾首。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不僅反映出一個特定時代的社會特點,也同樣體現出這首樂府詩高水平的文學造詣,不愧為流傳至今的絕世佳作。
參考文獻:
王洪志.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策略:以《孔雀東南飛》中的愛情解讀為例[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11(1).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