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紅
(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太本站學校)
摘 要:小學作為學生接觸知識的初級階段,同時也是積累基礎知識與掌握各項能力的關鍵時期。隨著對素質教育的提出與推行,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對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論述,并對課堂教學實踐進行具體的探討,從而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實踐
小學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綜合素質,因而要全面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首先要對小學語文閱讀有足夠的重視。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手段,為優化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效果提供了便利。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進行深入的探討,從而達到優化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合理地設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
人文性與工具性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特點,因而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目標的設置時,要凸顯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教學目標不僅包括整個課堂的學習目標,同時還包括對學生的語言訓練、重點詞句的訓練等,有效地與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習基礎、教材內容等相結合,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最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
二、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融入信息技術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內容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信息資源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同時具有時代氣息與貼近生活的科學技術,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進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例如,在講解《活化石》一文時,教材中的化石、恐龍滅絕等知識都離我們的現實生活比較遙遠,這時,老師可以借助于信息技術,從網絡上搜索相關資料,從而解決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通過網絡把復雜、有趣的化石以及地殼運動等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與理解。
2.運用多媒體技術拓展延伸,豐富知識
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目標,除了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與思想內涵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地對課外書籍進行閱讀,從而實現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時,要有效地運用多媒體信息平臺,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通過閱讀掌握課外知識。例如,在講到《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課時,文章的重點在于告知別人,要愛護樹木、保護環境,從而維護生態平衡。因而在課前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人們破壞環境之后的圖片,通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閱讀,以及圖片的觀看,學生能夠意識到破壞環境所造成的后果,從而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與此同時,還對學生普及了有關植物、環境保護等相關知識,從而使得學生對如何保護環境有一個深刻的了解與體會。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通過問題設計優化小學語文閱讀課堂
1.提綱挈領,把握重點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進行問題設計時,需要先對課本內容深入地理解,并把握好教材的課題。通常情況下,文章的開頭與結尾都會有中心句,從而起到對課文內容的概括作用,同時也是作者情感的表露。而在文章的中間部分則會有過渡段或者過渡句,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具體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閱讀課本開頭、中間以及結尾,從而讓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例如,在《秦兵馬俑》一文時,“秦兵馬俑不但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就是文章的過渡段,不僅對秦兵馬俑的宏大規模進行了概括,而且還引出了下文中所要講述的秦兵馬俑類型多與個性鮮明的內容。
2.抓住情感,引發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因而老師可以圍繞作者的情感進行問題的設計,從而實現學生與作者之間心靈的溝通。并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分析,引導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面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應當具有針對性地解答,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文章時,小學生對文章字里行間所表露出來的悲痛之情是很難體會到的。因此,老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在課前先播放電影《周恩來》,讓學生通過對資料的熟知來了解周恩來的經歷,并對十里長街送總理的視頻進行播放,有助于學生對悲痛之情的感受與理解,并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體會到文章所蘊含的豐富情感。
小學語文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無論是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還是通過問題設計的方法,都應當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出適合于學生的教學目標,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根定.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策略初探[J].基礎教育論壇,2011(11).
[2]王要飛.從審美的視角反思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2011(8).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