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江蘇省金湖縣外國語學校)
摘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作文能力更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體現。以語文核心素養為依據,從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研磨詞句,提高文章文化品位、審題立意幾個方面進行引導,提高寫作能力,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關鍵詞:作文教學;語文核心素養;寫作能力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范疇。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體現。如果以語文核心素養的幾個方面為指導思想,從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研磨詞句、提高文章文化品位幾個方面進行引導,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不失為一條捷徑。
在積累寫作素材方面,很多學生沒有正確的方法。學生寫作應該是從兩個大的方面去評判,一個是內容,一個是表達。沒有好的內容和素材,作文難以升格。如果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帶領學生閱讀鑒賞優秀作品時,提醒學生哪些素材是審美的,是有文化底蘊的,有豐富的藝術性,有思想魅力和人生哲理,我們的學生在積累素材方面將會事半功倍。比如,在鑒賞莊子的《逍遙游》時,我們要體會莊子自由自在無所待的境界,并進而延伸到當時所處的年代,莊子的自由注定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那么,學生就不難理解“莊生曉夢迷蝴蝶”的意蘊。通過優秀文學作品的研讀,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夯實他們的文化底蘊,并提醒他們這作為一種文化的、審美的存在,是一個非常好的素材。長此以往,審美鑒賞與文化品位會慢慢浸潤到學生的作文中,提高作文的品格。
語言是作文的儀容,直接決定作文的等級。評判學生寫作的另一個方面是表達。不少學生語言蒼白,缺少感染力,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水平是其語文素養的重要表征之一。學生在作文中能夠研磨詞句,換上更好的表達方式,詞句生輝,字字珠璣,離不開在課堂上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培養良好的語感,也離不開將自己獲得的語言材料重新整合。如果掌握漢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律,就能憑借語感和語言運用規律,將具體的創造性的語言置于特定的文章情境中,從而在文章中創造一種特殊的意境,提升文章等級。如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和余光中先生的《聽雨》中“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以及“雨氣空蒙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這種疊詞的使用使文章籠罩著一種迷蒙的愁緒,淡淡的憂傷。如果能將這種語言形式運用到作文中,文章就會文詞高妙,別具一格。
文章的文化品位是指文章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一篇沒有任何文化意蘊的文章讀起來必然味同嚼蠟?!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文化是文章的源頭活水,好的文章要引經據典,意趣橫生,富有文化味。可是,緊張的教學進度、繁重的教學任務、大大小小難以應付的考試,使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很難去品味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語文教學變得功利、速成、模式化、千篇一律。這體現在學生的作文中,就是學生的作文沒有文學味,缺少富有文學修養、文學內涵的作文素材,作文材料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筆者認為,語文核心素養是基礎,是準繩,如果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著力于從審美、文化兩個方面去錘煉文章的材料,可以增加文章的底蘊和厚度。一個學生的作文中談及人要守得住清貧,可是他的文章只是泛泛而談,無理無據。如果他能引經據典,引入春秋時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的典故,那么不僅闡述了安貧樂道的含義,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品位。
審題立意在寫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墒?,考場上總會出現千篇一律的文章、一成不變的素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們對學生素材積累的方法指導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我們沒有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發展與提升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有人認為,作文教學,二分技巧,八分思想,尤其要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F在的新材料作文,要求學生審題并且自主立意,這對學生思維考查的力度相當大。同一則材料,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立意,如果沒有在平時的教學中訓練學生類比、辨析、聯想、歸納、聯系現實的思維方法,學生對材料缺乏批判性思考,就難以寫出獨具一格的好文章。那些立意深刻的文章,離不開理性的分析、批判性的審視。
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滲透于學習語言文字各個方面的作文教學的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觀察,鼓勵學生表達真實想法和獨特感受。同時要援引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披文入情,提高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聚焦語文核心素養的審美與文化兩個方面。鼓勵學生多讀書,培養語感,掌握語言運用的規律,學習建構語言,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程麗麗.小學生語文核素養評價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2]李銀銀.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能力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