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梅
【摘 要】“教學觀念更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創造欲;啟發學生自主性創新;集思廣益、積極討論;組織社會實踐,進行開放性教學”,創新與培養學生能力創新之間的關系,創新教育已成為當前社會的共識,傳統的過時教學方法存在“忽視啟發學生思維、信息傳遞的單一性、重教輕學、輕情感激發、輕課外實踐”等諸多弊端,以不適應現代教育,迫切要求教學方法的創新。
【關鍵詞】創新;學生能力;創新;因果
《課程標準》對教學方法的規定:“在教學過程中,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孤立的和一成不變的,教師應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設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求學。”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來遴選、來優化,找到最好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法曾經在教學中也發揮了相當的作用,但由于存在“忽視啟發學生思維、信息傳遞的單一性、重教輕學、輕情感激發、輕課外實踐”等諸多弊端,以不適應現代教育,迫切要求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特定的教學內容,雙邊共同進行并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動方式、步驟、手段的總和,合適的教學方法對于老師如何完成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創新教育已成為當前社會的共識,新課程改革迫切呼喚新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創新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創新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而,教學方法的創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培養學生能力創新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教學觀念更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當今推進全面素質教育的核心和最終目的,因此要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改變傳統以教師、教材為中心的課堂模式,構建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主,教師的主導活動為輔的課堂教學新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真正主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師生課堂角色轉換。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師扮好“導”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演”,能讓學生動腦、動手、動情,在主動學習中獲取知識和學會本領,從而使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重視能力培養。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即為了不教”,“不教是為了養成學生有一輩子自學的能力。”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老師不僅要“教會”讓學生“學會”,更要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有的知識體系比較抽象,只有在教學中讓學生運用自學、討論、探究、實踐、研究性學習等形式積極“參與”,在師生共同活動基礎上從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質疑問難,激發求知。以往的傳統教學往往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板書、學生抄板書,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也就難以達到教學三維目標。質疑問難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帶著問題找答案,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質疑問難要把握好一下幾點:一是激發學生想疑,鼓勵學生敢疑;二是教給學生會疑,留出空間讓學生質疑;三是引導學生善疑,激勵學生樂疑。也就是說,充分挖掘知識的質疑點,尋找學生認知上的矛盾,巧妙地設計問題情境,制造“懸念”,挑起“爭端”,以激起學生求知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比如:我們為什么有白天黑夜?霧霾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食品要綠色環保的?等等,波普爾說:“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展知識、去觀察、去實踐。”因此,帶著問題求知,啟發學生思維,滿足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探究意識。
二、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創造欲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發展的潛力。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才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自由,真正建立起創新學習的自信。教師在課堂中要利用課堂內容、課件、多媒體、音響等媒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對所學的東西由好奇到感興趣,進而才能到達創新意識的萌發過程。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積極主動地以“主人”的身分去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加上吸引學生的課堂教學,很容易讓他們進入自在、自覺的精神狀態,保持好奇的姿態,激發起探究的興趣和創造的欲望,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形成從感興趣到趕發問,學生在創造性的學習當中,一步步培養起創新的意識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創新。
三、啟發學生自主性創新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探究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創造性思維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教學過程中,鼓勵與評價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啟發和調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正面的肯定鼓勵,輔以適當的側面矯正,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保障。教師應當教會學生正確合理地吸收別人的評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同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表意見建議,在討論和交流中撞出創新的火花。教師的評價是一根指揮棒,要向創新的方向前進,鼓勵學生的新見解、新思路和新方法,保護學生異想天開的想象力。落實到學習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包括朗讀、敘述、提問、找關鍵詞句等等。鼓勵學生之間求知爭辯,追求真理,若爭辯中無法解決或者爭議較大的問題,由教師出面進行講解和引導。教師尤其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認真仔細地評價分析,在肯定學生提問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朝“想學”、“樂學”、“會學”的方向發展,啟發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
四、集思廣益、積極討論
學生圍繞某一理論或實際問題各抒己見,互相啟發,展開論辯,以求得正確認識。討論教學有力地促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動,有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集思廣益。討論在教學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課下獨立學習、思考,廣泛搜集信息,把書本知識、社會知識和個體經驗整合起來,形成自己的主觀看法,在討論上提出自己獨立的看法。在討論中,積極營造寬松的外圍環境,留給學生表現的時間、空間,使學生能暢所欲言。這樣,就有可能突破思維習慣,有所創見,有助于多維能力的培養。討論可以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搜集、 選擇、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在信息處理過程中,要運用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分類、比較等思維方式,無形之中鍛煉了思維能力,以及與同學之間探究合作的能力。
五、組織社會實踐,進行開放性教學
開放性教學不僅打破傳統教學局限于課堂、書本知識的傳授,而且利于擴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走出課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增強實踐能力,培養能力創新,在實踐中實現知、情、信、意、行的轉化。比如:《交通道路安全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知識的宣傳,不但法律知識能走進千家萬戶,而且擴展了學生的視野,提高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了社會實踐能力,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總而言之,在教育體制改革的今天,教師的教學理念要跟上時代的需要,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擺正位置,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的輔助,教師要有先進的、科學的教學創新觀念,促使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創新,并在教學中得以體現,提高教學成績與學生的能力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