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仲英
【摘 要】新課程改革大綱明確指出,在教育過程中要以提高學生各項綜合素質為本質前提,又因為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擔任著先驅者的重要角色,班主任工作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今后的學習,甚至對學生今后的心理、事業等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班級管理方面,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學會“放權”,把一些簡單的班務管理工作盡可能多的教給學生自主完成,成立“學生班務自我管理委員會”,以加大學生的參與熱情。
【關鍵詞】自主管理;班級管理;激勵措施;認真負責
關于中學的班級管理,每位班主任都有各自的經驗,有在“勤”字上下功夫的,有在“嚴”字上動腦筋的,有在“活”字上做文章的,多年的工作經驗使我認識到學生學習積極性對于學習是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的,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我們應重視對學生內在動力調動和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培養。但具體怎么做呢?個人認為,在具體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多鼓勵少批評、多趣味少枯、多交流少冷落、多啟發少禁錮,作為班主任,我們應努力探索,找出一條適合學生的教育管理之路。
一、培養優秀的班委,使管理更加輕松
一個優秀的班級,除了有一個優秀的班主任外,還要有一支優秀的班干部,這樣,老師的工作才會顯得輕松,我們大多數班主任老師感到班主任工作累的原因就是這個,不能很好的“放權”,不能很好的相信自己選擇的班委,導致事事親歷親為,長此以往,感覺班主任工作使自己身心疲憊。但具體才能產生一個優秀的班委集體來幫助我們班主任老師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呢?以下是我的幾點看法;
1.班干部的產生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優秀的班集體會使班級的管理工作錦上添花,因此,班干部的產生首先一定要“民主”,只有學生自己選出來的班干部學生才能更好擁護他們,學生才能更好的服從管理。其次,班干部應具備熱愛集體、愿意為班級管理奉獻寶貴的學習時間。
2.班委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班主任對每個班干部的個人職責做好明確分工,對于班務管理各司其職,責任到人,盡可能多的設立一些小組長,一方面用來監督學生是學習生活,另一方面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到班級事務的管理工作中來,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的班級榮譽感有所提升,班級凝聚力得到提升。
3.學會“放權”,讓學生自主管理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老師應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權”,讓學生自主管理,實行班長負責制,明確班委職責,在每周召開的班會上,讓班長主持,總結上周的班級管理工作,安排下周工作,對一些犯錯誤的學生提出批評教育。這樣,班主任就能更好的從繁雜的班務管理工作中擺脫出來,投入更大的精力去鉆研學生的教學工作。
二、強化行為規范,注重能力的培養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也不僅僅局限在一行一業,而是要求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有所建樹,綜合素質能力有一個顯著的提高,中學生是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階段,因此,在教育與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對學生思想品德、價值觀等方面的規范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讓學生輪流值日來鍛煉學生的自育能力,使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通過值日清潔,體會勞動的不易,在今后的個人或集體生活中,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更好的保護班級衛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學生每天按時作息,對人有禮貌,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
三、談吐優雅,心系學生,為學生樹立模范帶頭作用
班級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單位,班主任則是這個基本單位的組織者與管理者,因此,班主任的行為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其重大的。作為班主任,我們要想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個人素質,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注意自己行為舉止,談吐優雅得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化教育學生,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要自己做到,要求學生不要遲到,首先自己不能遲到,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化學生,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
在教育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亦師亦友。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學習之外,在生活中多關心學生,盡可能多的和學生談談心,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使學生與自己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這樣,班級管理就少了很多阻力,我們常說,愛是教育的潤滑劑,的確,良好的教育應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的前提上,這樣才能使教育有“溫度”學生更加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來。
四、營造良好班風,使管理更具主動性
一個好的集體應有好的班風,良好的班風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班級凝聚力,使學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制約和規范學生的行為準則,因此,在班級管理中,要注意樹立良好班風,使班級管理更具主動性。
總的來說,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比較辛苦的,但我們也要學會適當的給自己“放假”,這樣,不僅可以使自己“閑”下來,還可以使學生“忙”起來。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還可以使班務工作得到健康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傅道春主編.《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2] (蘇)B.贊科夫著,杜殿坤譯《和老師的談話》.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5Xl
[3] (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