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龍平
【摘 要】作業是檢驗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試金石,也是教育教學活動互相反饋的有效橋梁。但是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作業形式單一,僅限于簡單的文字抄寫和解題訓練;內容封閉僵化,僅限于書本知識范圍,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老師布置的作業成了學生的沉重負擔,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而新課標對新作業的指導思想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教育科研為手段,結合本校實際,努力實現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物理;作業設計
學校教育與社區活動相結合,創建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模式,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和勤于對手的習慣、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尤其是各種知識的整合能力。這一指導思想對物理作業的設計及特點概括的很全面。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認為物理作業的創新設計應具備下列“四性”:
一、趣味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有趣的課堂,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地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所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會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物理作業的設計也應注意趣味性,要爭取將學科的趣味性延續下去,不去做機械重復、枯燥乏味和無思考價值的習題。例如,學習了“流體的流速和壓強的關系”后,好多同學對這一比較抽象的理論難以理解,他們的結論和事實正好相反。于是給他們布置一道課堂作業題:每人拿兩張紙平行著,然后自己用力向中間吹氣,看這兩張紙會合攏,還是分離。話音剛落,班上那個力氣最大的同學大聲說:“會分離。”于是讓他上臺給大家表演一下。他用盡九牛二虎之力使勁吹,結果用力越大,紙越是靠攏。最后吹得他面紅耳赤也沒有把紙吹著分離。在事實面前他承認自己的答案不正確。下面看得人笑的前仰后合,都承認了紙會合攏,因為“流體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壓強越小”。他們將這一比較抽象的物理理論與現實生活聯系了起來。恐怕他們到老也會記得這一開心時刻的驚人結果。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它與生活息息相關,作業的素材也是豐富多彩,教師則應力爭使作業題型“活”一點、“新”一點、“趣”一點、“奇”一點,從而使作業的效益最大化。
二、層次性
新課標要求物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以促使所有學生全面發展。但是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是有差異的,為了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就應考慮到這種差異性,設計出不同層次的作業,供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提高,使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后進生“吃得了”,從而實現“人人能練習,人人能成功”之目的。比如,在教學了“壓強“之后,筆者就設計了如下作業:
坦克在越過壕溝時,有一種簡便方法:坦克上備用氣袋,遇到壕溝時把氣袋放下去,給氣袋充氣后,坦克通過壕溝時像走平地一樣。設坦克的質量為40000千克,履帶著地面積為5平方米,當坦克的前一半履帶在氣袋上時,坦克對期待的壓強是多大?(設坦克的前后是對稱的)
并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星級做不同的作業。一星級做一題,二星級做一二題,三星級做一二三題。當然學生的星級評定是依據他們的平時測試成績和平時的物理課堂表現分成的,而且每隔一月按他們的學習表現重新評定。這種設計調動了學生作業的積極性,避免了“一刀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從而使教育教學效益不斷提高。
三、多樣性
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不應僅僅限于文字抄題和解題訓練,而要追求形式豐富多彩,充分體現出多樣性,這樣能夠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學生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在布置作業時,不要把書面作業作為唯一的形式。而要提倡多種形式,如調查研究、想想做做、動手操作、親身實驗、探究創新等,這樣,學生才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才會對作業產生很濃厚的興趣,才會對所學知識起到鞏固升華作用。
四、探究性
初中物理新課標強調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習物理課程中的內容,而作業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之一。在作業中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動手實驗、查閱資料等,經歷探究過程,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對科學探究能力的理解。
如學習了摩擦力和壓強之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道課外作業:回家研究自行車,看自行車的那些部件利用了摩擦力,其方向如何,那些部件是為了減少摩擦力,用了哪種方法;那些部位是為了增大壓強,那些部位是為了減小壓強。結果課后大多數同學對這個探究性問題興趣很濃,自己做完了,還三五成群地在討論爭辯。同學們對這兩個知識點的掌握也超越了紙上談兵的境界。
總之,物理作業對學生學物理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益都有堅強的后盾作用。在物理教學中,物理教師應當注意運用豐富多彩的手段和方法,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和激發學生做物理作業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