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娟
[摘要]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綠色教育,應當以語文先行。小學語文尤其是一塊適合播種“環境意識”種子的沃土充分利用這塊土地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環保教育 滲透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我們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但是我們也不得不面臨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大氣污染、農業環境污染、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質污染加重……原本我們賴以生存的綠色家園,現已變得“千瘡百孔”。所以,環保教育,人人有責,更應從娃娃抓起。小學生是人類未來的塑造者,環境保護的優劣將取決于他們所具備的環境知識和環境知識水平的高低,并將對保護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我國《語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指出:“新課程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p>
一、深挖其材,豐富綠色教育內容
現在我們使用的語文教材,其課文不僅文質兼美,而且按一定的比例滲透了環保教育因素,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教育。如:一年級下冊第三課《鄧小平爺爺植樹》、四年級上冊第十課《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第十二課《大自然的啟示》、六年級上冊第十三課《只有一個地球》等,這些文章都有明確的環保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和環保知識的教育。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深挖課文中的環保教育素材,圍繞語文教學目標,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恰當地選定環保教育的目標、方法和途徑,把環保教育有機滲透到教學程序中去,以豐富綠色教育內容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創設情境,喚醒綠色行動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這不僅是教師“引”學生“悟”的過程,更是學生走進自然、情系自然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環境,周圍的情境,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因此,在滲透教育過程中,教師應適時、適地創設飽含激情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環保教育內容由書本走進生活,從抽象變為具體,化無聲思考為有聲承諾,將心靈的感悟升華到行動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率。
三、讀寫結合,培養綠色行動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便是讀寫結合。通過指導學生讀文、悟文、明理,可讓學生初步懂得保護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再通過寫,把學生懂得的環保知識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使學生從心靈深處受到震動,從具體環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如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為什么從曾經的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今日的“多災多難的禍河”?這深刻地說明了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相互影響。如果單讓學生讀文,由于時間跨度大,離學生生活實際甚遠,學生難于理解接受。為了縮短時間跨度,增強教育效果,我首先充分運用多媒體播放“黃河水泛濫”“人為亂砍濫伐”等場景片斷,使學生在生動直觀的情境中初步認識“人為破壞”是造成“黃河變化”的一大原因。接著組織學生抓住“黃河是怎么變化的”這一主線,反復朗讀課文,進一步認識人類才是黃河的真正殺手。最后讓學生品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把“人為破壞”“黃河變化”和“科學治理”結合起來,縱觀全文,教師趁熱打鐵,相機點撥,給學生營造一種“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矛盾局面,加深學生對保護環境重要性的認識。通過一系列有目的的訓練,學生心中不僅感受到環境變化給人類的災難,同時更培養了他們的綠色行動意識,我手寫我心,一句句肺腑之言發自學生內心深處,時刻提醒自己: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四、走出課堂,強化綠色行動意識
環保教育不是封閉的教育,其教育過程實質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教材為中介,感悟知識、形成觀念的動態過程。因此,語文教學應當在保持學科固有特點的同時,海納百川,博采眾長,讓學生在充滿活力的廣闊空間中自由地吸吮“綠色乳汁”。
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必須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課外活動與現實生活中獲取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方案,并在實踐活動中應用和檢驗,強化意識。如:一是開展環保專題講座。二是以每年一度的“6月5日世界環境日”“3月12日”植樹節等紀念日為契機,開展一系列的宣傳教育活動,如:在全校舉行環境保護知識圖片展覽;通過校園網絡、主題班會、黑板報、環保手抄報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環保宣傳活動。三是參與實際的環境保護活動,在全校掀起“保護環境,由我做起”的環保潮流:每個班都分別設置了垃圾分類回收桶;在全校掀起節約用紙,廢紙利用的熱潮。四是組織學生到附近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參觀,了解污水和廢氣的處理過程,增強學生對本土的環境狀況的感性認識,深化學生對環境知識的理性學習。五是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些活動內容,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如對某一區域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訪問、考察、監測等,讓學生直接接觸社會,獲得等一手資料,并把資料進行整理,把有關問題向行政部門反映,或寫成小論文,增強爭當環境小衛士的責任感。
當語文教學從挖掘環保內容、培養環保意識、強化環保行為等方面為學生創造認識自然、關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空間時,我們的學生對保護環境無疑會變得更加意識化、自主化、生活化,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將變得境界更開闊、內涵更豐富、課堂更生動,播下的“種子”也將會綠遍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