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
【摘 要】當今美術教育中滲透德育知識是美術教學中一種途徑,新藝術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把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與德育教育結合在整合發展的教學總目標,讓學生真實體驗美術的生活韻味,感受美的生活存在,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樂觀地創造生活,彰顯美術學科的人文特性。
【關鍵詞】德育滲透;人文素養;課堂實踐;多媒體應用
一、在美術欣賞中滲透德育意識
美術教材每冊首課都是欣賞課,因此,美術欣賞是美術教學中德育滲透的一個重要途徑。教材中配置許多優秀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包孕古今中外精華。小學美術課中,欣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激發兒童的藝術情趣,使兒童初步了解美術的視覺語言和表現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審美能力,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擴大藝術視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欣賞中進行審美和道德評價,有目的的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藝術,熱愛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如人教版三年級《難忘好朋友》這一課,教師可在談話中,引導學生互相談談好朋友或同學之間發生的各種好人好事,并要他們說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繪畫的興趣,進一步掌握了人物的個性特征,也使學生懂得了要珍惜好朋友之間的友誼,從而培養他們自信、謙遜、善良的品格。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反映兒童題材和動物、花卉題材的中外優秀美術作品中感受人類對和平、友誼、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人文素質的概念與作用
人文素養教育是通過優秀的人文文化實現的,而優秀的人文文化則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通過不斷積累、提煉和升華而逐漸形成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美術學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道德、意志、價值、尊嚴、智慧、美、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歷史、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的培育思想,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具備濃厚的人文性質,可不斷提升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小學生的身心。如,人教版小學美術教材第十二冊《彩墨家園》中我是這樣設計的:第二環節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隨堂欣賞,認識著名的傳統國畫大師一種重要傳統文化教育,學生從藝術大師齊白石早期畫的 “農耕圖”中初步了解彩墨畫的語言——點、線、面,它們把畫面表現得美麗多姿……(邊播放課件邊進行描述)圖1青山綠水,小橋流水,江南水鄉仿佛剛從春雨蒙蒙之中蘇醒過來……圖2“古鎮尋幽”為水墨江南增添了無限生機,圖3清代石濤作品“村舍”寥寥幾筆,流水人家,既準確地塑造了形體,也精細地分割了空間;圖4“家園”流暢的線條,活潑而豐富的彩點,構成一幅充滿詩意的鄉村美景。
三、小學美術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的課堂實踐
注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育,在弘揚藝術精神中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積淀著濃厚的人文精神,即以人為核心,把人的倫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與超越放在首位。弘揚藝術精神從娃娃開始,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情趣與藝術精神的培養,要讓他們從小接受對事物、社會,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一種理解,為他們今后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礎。如,我講授了人教版小學美術教材第十二冊中的一節課,內容是《奧運精神》。在這一課中,為讓學生很明顯地感受到編者的這個意圖,在教學實踐中不僅從美術角度來闡述奧運的精神—有中國特色的體育精神,還可以通過奧運會的吉祥物的圖案設計,增強奧運體育精神感、愛國感,從而給學生感知沒有運動也就沒有了生命, 缺少運動生命也是短暫的。健康的身體需要運動來保證,而人生最大的財富正是健康。 所以,要想擁有這筆財富,最佳的方法就是:加強體育鍛煉,讓運動成為習慣。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手段,較好地讓學生了解了體育精神。學生通過學習能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奧運精神,特點突出、表現完整。通過教學,我完成了課前設計的所有教學任務,達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
四、適當運用先進多媒體設備對課堂效率進行提升
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也開始逐漸被應用在教學領域中,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我國教育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現在小學生有著較為獨特的身心特點,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相對來說形象思維意識和能力比較強,因此,對于他們來說,更具生動性的事物更能吸引其注意力。多媒體課件的應用能對這一年齡段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全面的展現,這和傳統教學存在明顯的區別,和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設備的應用使得教學更具生動性,通過適當對圖片、視頻等方式的應用,將更好的展現出小學美術課教學中的有趣性,有利于將教學內容更為生動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不僅能有效的對學生注意力進行吸引,同時還能進一步將小學德育教育帶入課堂,使教學效率進行提升,對充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
小學美術課教育不但要重視美術基礎知識、技能的教學,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形象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而且更應以美育為中心,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美術鑒賞》.
[2]2013教育部審定《義務教育教科書》.
[3]《中國美術史——近代藝術》.
[4]《藝術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