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
摘要 介紹皖麥52小麥品種的主要特征特性,從播前準備、播種、播種后管理、收獲等幾個方面對群體調控技術進行闡述,以期為當地皖麥52產量及品質的提高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皖麥52;特征特性;高產;群體調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027-01
武集林場地處鳳臺縣大興集鄉境內,與武集村相鄰。林場內200 hm2小麥繁殖基地被安徽省列入小麥新品種繁殖基地,每年為社會提供優質原種小麥1 500 t。主要種植的小麥品種為煙農19,適當搭配種植皖麥52。皖麥52為半冬性小麥品種,由宿州市種子公司選育,2005年通過安徽省審定,2007年通過國家審定。該品種分蘗能力中等,生長中后期耐旱性很強,熟相好,具有較強的抗寒性,適合在安徽省北部及其他黃淮冬麥區推廣種植。現結合實際,對皖麥52小麥高產栽培群體調控技術進行總結。
1 特征特性
皖麥52株高80~90 cm,株型緊湊,葉片較為細長、分蘗能力中等。穗型為紡錘形,穗多,有效穗數600萬穗/hm2左右,且分布較均勻,穗頂端較小,殼和籽粒的顏色均為白色,長芒,籽粒飽滿,具較好的光澤,品質較佳,為半角質。皖麥52平均穗粒數36粒,千粒重38~45 g。熟期偏中晚,與豫麥49號相比,成熟期晚2 d左右。苗期長勢良好,對寒冷、干旱等災害性氣候有較強的抗性,抽穗時間較晚。春季一旦發生降溫,皖麥52的生長會受到較大影響。對小麥條銹病、白粉病等表現為中感,對小麥紋枯病、赤霉病表現為高感。
2 高產栽培群體調控技術
2.1 播前準備
2.1.1 土壤條件選擇及整地。土壤要求平坦、土層厚、耕作基礎好。對耕作層中的養分含量要求為有機質12 g/kg以上、全氮0.8 g/kg以上、堿解氮86 mg/kg以上、速效磷18 mg/kg以上。在小麥生長的整個生育過程中要求田間有較好的排灌條件[1]。
地塊要精心整理,且宜及早進行,以達到保墑效果。整地深度以25~28 cm為宜,前茬作物的秸稈可徹底滅茬還田,并深翻到土壤中,保證土壤表面干凈。整地后要求達到顆粒細、沒有大坷垃、上松下實、不板結的耕地標準,為小麥生長提供良好的耕層環境,盡量實現一播全苗。為了滅殺土壤中的害蟲,可在整地的同時,將35%~45%辛硫磷280~320 mL/hm2、45%~50%樂斯本220~230 mL/hm2與30~35 kg/hm2細土攪拌均勻撒施在土壤中,隨犁掩埋[2]。
2.1.2 施基肥。除了氮肥以外,所有的肥料均作基肥施入,選擇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3.0~4.8 t/hm2、P2O5 20~25 kg/hm2、K2O 22~26 kg/hm2、硼肥1.2~1.8 kg/hm2、鋅肥1.2~1.8 kg/hm2。
2.1.3 種子質量要求及處理。皖麥52種植對種子的要求為純度、發芽率和凈度分別在99%、86%和98%以上,水分含量最高不得超過13%。播種之前,將選好的種子放在陽光下晾曬3 d左右。為預防苗期病蟲害,可在晾曬結束后用10%~18%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0~80 g+35%~45%辛硫磷45~55 mL兌水3 kg,充分拌合50 kg小麥種子,悶3 h左右,攤開、充分晾干后即可播種。此外,為了對地下害蟲起到有效防治效果,爭取達到一播全苗,還需要選擇合適的藥劑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3]。
2.2 播種
皖麥52在安徽省北部地區適宜的播種時期為10月10—25日,需結合武集林場內土壤養分等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播種時間,一般在不明顯影響小麥生長的情況下盡量在適播期內提早播種。播種方式可采用半精量機械播種,播種量控制在125~190 kg/hm2之間,也可采用條播的方式,行距以25 cm為宜,播種深度4 cm左右,確保不發生重播、漏播、播深不一致等問題。播種結束后,用細土將種子蓋嚴,以提高出苗率[4]。
2.3 播種后管理
2.3.1 科學施肥。對各種元素肥要科學配比,平衡施入,配方施肥。對于土壤肥力較好、目標產量超過9 t/hm2的田塊,施肥指標:純N、P2O5、K2O分別為225、120、150 kg/hm2。除了氮肥以外,其他肥料均作為底肥施入,氮肥的施用推行適當后移的原則,即保證施肥均衡的同時,在一定范圍內適當提高氮肥用量,且對氮肥中基肥和追肥的施用比例進行調整,以提高小麥產量及品質。
2.3.2 冬前管理。小麥出苗后加強管理,在其生長進入3~4葉時,結合麥苗長勢做好補缺工作,以達到苗全、苗壯的目的,絕對不能出現超過10 cm范圍的缺苗斷壟等問題。若雜草長勢過旺,可用35%~45%快滅靈等藥劑10~15 g/hm2,與適量水兌勻后噴霧。11月中旬前要完成中耕劃鋤工作,達到增溫、保墑等效果。若麥苗長勢弱,可淺鋤,深度2 cm為宜,以加快根系的生長速度,促使幼苗健壯生長;若長勢過旺,則適當深鋤,將幼苗的部分根系切斷,防止幼苗長勢過旺。冬季在降溫前幾天,根據苗情適當澆越冬水,澆完后及時中耕,以疏松土壤,打破土壤的板結狀態,為麥苗越冬打好基礎。
2.3.3 春季管理。翌年2—3月,當溫度穩定超過10 ℃時,用8%~12%巨星1.6~2.0 g/hm2兌水60 kg/hm2拌合均勻進行化學除草1次。進入3月后,在小麥即將進入拔節期之前,用壯豐胺水劑50 mL/hm2兌水55~65 kg/hm2對準莖葉噴霧,務必均勻噴施。3月中旬以后,小麥葉片顏色開始變褐、褪淡,此時分蘗的速度開始變慢,可在雨天施入尿素25 kg/hm2作為追肥,若無雨,可在澆水的同時追肥。
皖麥52在春季發生的病蟲害包括紋枯病、蚜蟲、麥蜘蛛等。防治小麥紋枯病,可在返青至拔節期,選擇240 g/L噻呋酰胺300~375 mL/hm2等藥劑防治;小麥蚜蟲可選擇8%~12%吡蟲啉200~300 g/hm2進行防治;麥蜘蛛可選擇38%~45%樂果乳油750~1 050 mL/hm2兌水300 kg/hm2拌合均勻后對準莖葉噴霧。此外,對于其他病蟲害要及時做好監測。對于鼠害,可在鼠密度達到1.8%左右時在田間安放鼠夾或投毒餌進行防治。
2.3.4 后期管理。當小麥生長進入孕穗期后,在灌漿前葉面噴灑1.5%左右尿素等溶液,切記時間必須在16:00以后。小麥生長后期易發生多種病蟲害,主要包括銹病、白粉病、赤霉病等,要適時用藥防治。可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選擇25%氰烯菌酯懸浮劑1 500~2 250 g/hm2,兌水300~450 kg/hm2,充分拌合均勻噴施;也可在小麥處于抽穗揚花的關鍵時期,選擇35%~45%樂果乳油450~600 mL/hm2+35%~38%粉霉靈可濕性粉劑120~180 g/hm2+磷酸二氫鉀130~160 g/hm2,兌水300~450 kg/hm2拌合均勻后噴霧,可達到很好的病蟲防治效果,一般每隔7 d噴1次,噴3次左右即可。
2.4 適時收獲
皖麥52的適宜收獲時期為蠟熟期。收獲前先進行去雜去劣,收獲結束后在曬場充分晾曬、揚凈后入倉。
3 參考文獻
[1] 孫凱.皖麥52高產攻關栽培技術規程[J].現代農業科技,2008(5):162.
[2] 劉飛.國審小麥新品種皖麥52號高產栽培要點[J].種子科技,2008,26(3):65.
[3] 劉良柏.不同追肥量和密度對皖麥52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21):61.
[4] 黃愛國.小麥新品種皖麥52高產攻關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