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對征信的經濟學基礎作用開展分析,提出征信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信號識別與監督管理作用,建議構建企業社會責任大數據監管機制,以有利于解決企業社會責任評價、信息披露、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等一系列難題,從而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
關鍵詞:征信;社會責任;缺失;監管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遼寧省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信息披露、評價體系及監管研究”(編號:L15BGL011)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0日
伴隨著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一些企業片面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導致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例如違規排放廢水廢氣、安全生產事故頻發、侵犯員工合法權益等一系列社會責任缺失問題。對這些社會責任缺失企業進行有效治理,前提是必須建立一套社會責任缺失的信號識別機制,征信體系建設正是社會責任評價、信息披露、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的有效手段。
一、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應重視頂層設計
當前,征信體系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應搶抓機遇促進和帶動全社會信用建設。要建立健全社會信用法律法規制度,積極推進信用記錄建設和信用信息征集共享。社會征信體系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主要是一個頂層設計的工作,要注重基礎制度、基礎設施和基礎能力的建設。從基礎制度上看,頂層設計要大力推動立法的建設,實現重大、突破性的進展。《征信業管理條例》早已實施生效,《社會信用法》已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此外,國家層面上,有關政府、企業、個人信用的重要制度規范正在醞釀中。
信用體系建設要注重頂層設計。各級政府要先易后難,逐步將消防、安全等監督部門的行政記錄納入信用信息平臺,并在行政事務審批、招投標、資質認定等工作中帶頭使用信用產品。在失信企業懲戒“黑名單”制度實施上,要實現全國試點城市“一盤棋”,否則會傷害先行城市的切身利益和工作積極性。社會信用體系的全面建設實施要靠各地積極參與,建議由國家發改委召開全國信用體系建設大會,引起試點城市的高度重視。信用體系建設既要注重頂層設計,也要重視頂層設計的推廣實施。信用體系建設存在多種模式,法律先行、制度先行、實踐先行的模式都是積極有益的探索嘗試,但必須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這有利于成功模式的復制推廣。
二、信息平臺和信息標準的全社會統一化
在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上所做的一切事情,其實質都是在和信用缺失作斗爭。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文明的基礎設施,要建立一個優化的網絡體系,妥善處理好部門和地方之間的工作職責分工。將數碼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結合在一起,可以發揮信用體系更大的價值。企業信用制度建設有利于減少商業糾紛、化解社會矛盾,個人信用制度建設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城市信用制度建設有利于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吸引更多投資。
目前,各部門、各單位都有自己的信用信息平臺和信息采集存儲標準,這就導致了全社會信用信息的碎片化。由于各部門之間存在利益和權利的沖突,信用信息難以整合。然而,大數據要求我們必須超越傳統權力框架的制約,做好信用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工作,建立起一套透明完善的信用信息統計體系,信用體系建設的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社會信用體系首先要建立起全社會共同的標準。落實到各城市時還應考慮到地方差異,結合實際研究具體指標體系與方法制度,解決好共性和個性的問題,讓信用體系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重要依據和幫手。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是全國信用信息共享的重要基礎,機關、事業單位、企業法人和公民個人信息可以實現互通共享。由于政府部門之間,政府與社會、行業協會之間的重要信息相互割裂,我國信息孤島問題長期存在,這些歷史形成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大的發展。隨著2015年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建成開通,信息歸集量呈幾何級數增加。通過這樣一個平臺打通信息孤島,解決了以往政務平臺雖多但作用發揮不到位問題。從基礎能力上看,打造一支堅強有力的征信工作隊伍,推動政府與社會信用中介機構的合作共建試點示范,有利于信用建設基礎能力的迅速提升。
三、充分發揮第三方社會信用服務機構的重要作用
(一)政府和社會聯動共建,促進第三方征信機構的蓬勃發展和作用發揮。首先,要積極培育和規范信用服務市場。推動政務信用信息公開,并與社會信用信息共享,促進信用大數據開發利用。通過采取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形成使用信用產品和服務的新消費習慣,鼓勵和調動社會征信力量更好地參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其次,要健全聯合獎懲機制。鼓勵城市積極探索,有序推進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推動開發“稅易貸”、“信易貸”、“信易債”等創新產品,進一步完善食品藥品、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大幅度提高失信成本,減少失信行為發生;再次,要研究出臺第三方機構的具體管理辦法,發揮政府“頂層設計、制度規范、培育需求”的作用,壯大信用服務市場;信用機構應“創新產品、優化服務、探索模式”,開創政府和社會共建模式;最后,政府要管理好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培育好信用市場,應用好信用產品,第三方機構則要做好行業自律。
(二)要充分發揮第三方社會信用機構的重要作用。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將信用體系定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設施,推動了社會信用市場的發展壯大。隨著信息平臺采集信用數據的迅速增加,如何將信用數據真正應用起來,在政府采購、招標投標中使用信用報告,降低政府行政管理成本,為政府工作提供便利,在重點領域、行業中使用信用產品,為企業開展經濟活動、降低成本提供便利,都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隨著國家大力推動信用體系建設,信用服務市場進一步擴大,多元化的信用評估機構、企業和個人征信機構、信用調查機構、信用咨詢機構、信用管理和培訓機構逐步發展壯大,目前在央行備案的征信機構已經達到140家。政府是信用體系建設中的基石,沒有政府領導的信用體系建設是很緩慢的,建議政府在立法、政策、資金等方面加速征信體系建設。對信用產品需求量的上升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初顯成效的重要標志,但目前來看,市場對信用產品的需求量不大,因此信用服務機構必須同信用市場有機結合,這既是第三方社會信用服務機構的歷史責任,也是重要的信用產業機遇期。
(三)推動信息技術與征信工作相結合,將開放的信用信息數據搭建成一條信息高速公路,從而把信用信息數據轉化為巨大的生產力,幫助社會、企業和個人實現巨大的應用價值。大量信用信息數據可以很好地服務于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治理,例如對企業危險品實施實時動態化的數據管理,可完全避免天津危險品倉庫爆炸事故;本溪智慧城市的建設,解決了垃圾箱的布點和工作生活人群不匹配等許多城市管理問題。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完善誠信體系建設,將文字、聲音、影像等轉變成數碼信息,使之成為可管理、可應用的數據,就可以把現實世界中的管理辦法拓展到虛擬世界里,信用數據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大。
四、以城市為最小單元開展征信建設與治理工作
城市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最佳、最重要、最關鍵的推動平臺,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形象、激發城市活力、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一是抓好征信示范城市創建工作;二是建立完善城市信用狀況監測系統;三是支持城市信用建設在一些領域率先突破;四是調動各類主體特別是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以城市為單位進行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治理工作,重點在于四個步驟:一是企業信息的歸集,如監督員信息、群眾舉報、電子探頭、谷歌影像對比等多渠道信息的采集,如果每個企業都持有一張信用記錄卡,積累長期的企業信用記錄,通過信用記錄規范企業行為,不僅有利于打造企業信用,長久來看也能夠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二是集中歸納企業責任缺失治理的法律依據,對企業違規行為法律依據進行梳理,形成隨時對應處理方方面面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問題的依據;三是要形成閉環,形成發現問題、問題歸類、問題傳遞、問題處理以及溝通反饋等一個完整的處理流程;四是強化社會監督評價,對重點掛牌監督企業實行打分排名,排名靠后的企業要向社會公開說明主要問題和整改措施。
例如,溫州市在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治理方面制定并執行了一系列政策。20世紀80年代制售假冒偽劣產品、2011年局部金融風暴引發部分溫州老板跑路事件,讓溫州認識到構建城市信用體系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溫州市正在全力推進“12348”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一個課題,即信用評估課題,依據失信行為指標和守信行為指標建立信用評估模型;兩大平臺,即企業征信平臺和個人征信平臺;三大領域,即建設誠信政府、打造信用企業、培育守信市民;四個制度,即《溫州市信用信息管理辦法》、《溫州市企業信用聯合獎懲實施辦法》、《溫州市信用服務機構管理辦法》、《溫州市百佳誠信企業評選辦法》四套管理辦法;跟蹤落實誠信體系建設的八大重點工程。在這些治理政策出臺后,溫州市的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治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主要參考文獻:
[1]吳晶妹.未來中國征信:三大數據體系[J].征信,2013.1.
[2]劉新海.征信與大數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1.
[3]梁巖,劉非菲.企業社會責任統計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