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一舵
小周剛從大學畢業,在父母的期待下,成為了一名小學教師。雖然學的是師范專業,但小周對小學教師這個職業并不是十分向往。最近有件事讓他苦惱不已,他發現自己的拖延行為越來越嚴重,每次計劃的晚上備課總是會拖到第二天上課前才去完成,需要批改的作業也總是一拖再拖。教導主任已經找他談過好幾次話,小周老師也好幾次下定決心要好好改改自己的拖延行為,但每次總是沒有好的方法,都是半途而廢。有一次,小周老師課沒備好就匆忙去上課,課上到一半,自己斷了思路,恰好教導主任走到教室旁聽,小周老師一下慌了神,開始支支吾吾。教導主任得知他又是因為沒有提前備課,下課后把小周老師叫去辦公室狠狠地批評教育了一番,小周老師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什么是拖延行為
“拖延”在拉丁語中就是指“把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去做”。在當代社會中,拖延行為已經成為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消極行為。什么是拖延行為呢?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ilgram等把拖延看作一種特質或者是行為傾向,具體表現為延遲執行一項任務或者做出某一決定。是否存在拖延行為可以依據行為者是否在規定時間里完成了計劃內的事情,如果在規定時間里執行計劃出現拖拉、不作為,那么就有一定的拖延行為傾向,有些行為者在任何場合都會表現出拖延行為,那就是其人格特質影響的。
在目前關于拖延行為的研究中,一般會把拖延分為喚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和決策性拖延。喚起性拖延是指拖延行為所導致的時間壓力能夠喚起其在最后期限內的動機水平,這種類型的拖延者覺得自己在時間壓力下往往會工作得更好;回避性拖延是拖延者為可能到來的失敗尋找一種借口,為達到保護自己自尊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種策略;決策性拖延則指個體在面臨選擇和沖突時會悲觀地認為自己不能做出令人滿意的決定,不能很快做出決定的行為,從而產生了拖延行為。
拖延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給我們帶來不良后果。首先,任何的拖延行為都是對我們有限的時間的消耗和浪費,最終因為拖延而沒有做的事情還是需要我們去用其他時間來完成,最終耗費的時間成本會更大;其次,因為長久的拖延行為和較差的自我執行能力,拖延者也會產生自責和內疚,在身心上遭受痛苦和折磨;第三,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學習中,拖延行為都是消極的,同事、領導對于拖延者的行為也是不能夠容忍的,長期的拖延會讓我們失去很多寶貴的機會。
二、拖延行為產生的原因
《拖延心理學》的作者Burka和Yuen認為:“拖延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行為問題。”人人都會有拖延行為,但一個人產生何種程度的拖延行為則與一個人的心理特質密切相關。
相關文獻研究表明,產生拖延行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期望
往往對一件事情有較高的期望值就不易產生拖延,相反,對一件事的期望越低越容易產生拖延。這里的期望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這件事情,另一方面是對這件事情的渴望程度。小周老師以前在大學的時候,沒有真正地去接觸小學教學,只是在假期到輔導班實習過,對小學教學的系統流程和規范,沒有太多的實際接觸。自己是小教專業的,上學期間的輔導班經歷讓他認為備課教課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臨時登場就能輕松搞定。這是對自己能力的高估。并且,大學畢業后,在父母的安排下成為一名小學教師,小周老師開始的積極性并不高,對于自己的實際教學能力評價和職業期待也不高。
(二)價值感
對自己不太喜歡的事情可能拖著不做,相反,如果一件事情的價值感高,我們可以從中收獲自己想要的滿足感,那么我們就不會再拖延了。小周老師沒有真正把自己的職業認同感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對小學教學這個工作沒能體會到真正的價值感,沒有體會到自己在教學中的重要位置和使命,這樣的價值感缺失也是導致拖延行為產生的原因之一。
(三)時間
這里的時間指的是完成一件事情被規定的時間或是從現在到事情截止的時間。一件任務給定的完成時間越長,就越容易產生拖延行為。時間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拖延行為的產生和發展,我們總是認為時間還很多,留給我們去完成計劃和任務的時間綽綽有余,總是期待下一秒能完成任務,卻總是浪費下一秒的機會。
(四)沖動
有時,我們試圖改變拖延行為并做了詳細和周密的計劃,但往往還是沒能改變現狀。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拖延還受到沖動與否的影響。小周老師也曾嘗試改變自己的拖延行為,但是并沒有對自己的拖延行為做深刻的認識,有幾次都是領導談話后,熱血上頭,制定了改變拖延行為的計劃,但最終都是無果而終??梢?,改變拖延行為不能僅憑一時興起,要有一個長期的規劃,逐步進行。
三、如何克服拖延行為
如何克服拖延行為,是當代拖延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目前大多數文獻在研究解決拖延行為的建議中,都是從認知等大方面的心理調節、改變入手,但是改變拖延行為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制定詳細、合理、可執行的解決步驟及方案。那么,如何運用心理學的方法有效解決拖延行為呢?下面提供兩種自我調節(解決)方案。
方案一:主要采用認知行為治療的部分療法和強化理論。
第一步:最重要的是改變自身對小學教育教學的認知,通過接受領導和其他同事的“教育”,加上自我暗示教育,逐漸改變認知,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所擔負角色的重要意義。
第二步:結合實際和課程時間安排,制定完成時間表,在電腦和手機上設置便簽、鬧鐘,時刻提醒最后期限,并按照自己設定的時間表完成每一項任務。
第三步:每當自己不拖延,提前完成備課和作業批改時就進行自我表揚和自我獎勵,如獎勵自己可以吃零食,可以看一部電影等。
第四步:經常性地自我暗示和鼓勵,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深深融入小學教育教學,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小學教師,保持正確的自我認識。
方案二:主要采用認知行為治療中的自我控制和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中的懲罰。
第一步:自我指導。當自己有不想備課或批改作業的想法或行為時,要做自我掙扎,在內心不斷地告誡自己這種想法和行為是不好的,要及時備課、批改作業。要時刻提醒自己:如果沒有備課和批改作業就會影響第二天的課堂教學,教學不好就會被領導批評,時間長了領導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影響自己的發展。只有按時做好課前準備,才能更好地完成課堂任務。
第二步:自我監控。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每出現一次沒提前備課,就在電腦桌上貼字條記錄一次。每做一件事情過于拖拉,就在備忘錄上記下開始的時間和最終完成的時間,同時記下自己本該完成任務的時間,然后再計算時間差。
第三步:自我獎懲。對于上一步記錄下的時間差,給予一定的懲罰,按照相差的時間給自己懲罰,比如安排做自己很討厭的一件事。若完成得較好,則給予自己一定獎勵。以上的行為記錄和完成都要在家人或同事的監督下完成。
總的來說,首先要提高自我認識,這是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其次,是自身能夠按照制定的干預步驟和方案進行自我干預,并且要在自我監督和他人監督下進行。最后,存在強烈的改變拖延行為的信念和熱切期望,這對日后更深的行為矯正有重要意義。
拖延行為有時會是一種很好的策略,但在大部分的拖延行為中我們深受其害。改變拖延行為,是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變得更加高效和合理的必經之路。
(責任編輯:黃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