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彤
[關鍵詞]視覺傳達設計;教學創新;數字化時代
所謂視覺傳達設計,也就是人們所常說的視覺設計,它是通過不同的傳播媒介將視覺符號以圖形設計的形式傳達給消費者。這門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除了包含傳播學、語言學以外,還包括社會心理學、經濟學等多種學科,是一門日益在國內高校中興起的綜合性學科。隨著當前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信息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資源,以愈加多樣的形式進行收集和傳播。因此,如何在數字化時代中把握好視覺傳達設計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已經成為相關高校及教師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1 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發展回顧
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視覺傳達設計的教育工作才正式在我國高校中興起,之后便成為了藝術高校中的重點學科,并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學科地位。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生活對于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需求越來越遠大、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對我國設有該專業的高校及相關教師的教育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視覺傳達設計這門學科從發展之處就深受國外相關專業的影響,在如今的時代里,也越來越不能和我國現實情況所對應。因此,相關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應當與我國國情相結合,不斷根據現實情況對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力求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模式。
2 數字化時代對于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影響及要求
2.1 數字化時代對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影響
信息的完整性、便捷性和高效性是現今時代對于信息傳達的基本要求,視覺設計正由于其展現出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成為了備受人們歡迎的一種信息傳遞模式。作為一項以視覺為載體的傳達技術,其更成為設計師與消費者之間的紐帶,表達著自己的切身感受。
在當前數字化不斷深入發展的時代下,信息傳遞的方式呈爆發式增長的趨勢,信息傳遞者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等符號共同建立起視覺傳達的基礎,通過多樣的傳播媒介,將視覺傳達成果更廣泛的傳播出去。此外,數字化時代對于設計傳達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在于,其提供了更多的傳播媒介,當前主流的信息傳播媒介已經從書籍、報紙轉變為微信、微博等網絡交流平臺了,這就進一步為視覺傳達設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2.2 數字化時代對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要求
在以往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中,一成不變的教育內容及能力培養已經完全跟不上當前時代的步伐,數字化時代所要求的信息傳達是一個多領域、多元素融合的傳達模式,是一個注重信息收集和傳播雙向互動的模式,是一個受眾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接受的傳達模式,是一個更為便捷、簡單的傳達模式。而在這樣的一種時代需求下,當前的視覺傳達設計教學遠沒有達到這些需求,整體還存在教學思維和方式老舊的教育問題。因此,讓學生們能夠掌握最新時代中,信息傳播及媒介的內在規律,并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不斷提升和改進教學成效,以進一步提升我國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成熟化和高效化。
3 數字化時代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創新方式
由此可見,數字化時代對于我國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所有一成不變的事物,終將被歷史所淘汰,視覺傳達設計教育也是如此。因此,為了進一步滿足當前信息化時代的要求,相關高校和教師必須盡快轉變原有的教學思維,加強對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改革和創新的推進工作,為能夠培養出社會所需求的新型設計人才而努力。
3.1 改變教學觀念
“以專業為中心”是以往教學中的主要觀念,這種觀念不但會阻礙學生的創新思維,更阻礙了學生從不同專業、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的能力,反而抑制了學生的設計靈感。要轉變這種教學觀念,就要將更多自然常識及人文知識融入到整個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多角度的作品設計,以激發其設計靈感和創新能力。
3.2 改變教學模式
相比于以往只限于書本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培養起主動探索和主動實踐的能力。此外,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模式還能借鑒其他學科成功的教學模式案例,多開發那些對發揮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方式,如提問啟發式、行為導向式和案例研究式等,能夠讓其更為獨立、主動的完成學習任務。
3.3 擴展教學內容
與時俱進是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內容應當盡量貼合當前實際情況,從傳統教學中進行內容的擴展和啟發,而不是采用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新型的媒介,將傳統教學內容與實際經驗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戰能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跟緊數字化時代的腳步,提高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高效性,教師應當不斷加強學科的改革和創新,加強基礎知識與時代背景的結合、與實踐過程的結合,以期為社會提供更多優秀的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譚明銘.淺析多媒體技術與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創新性發展[J].藝術品鑒,2016(04).
[2] 李彥艷.多媒體技術與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創新性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23).
[3] 周文輝.數字化時代高職字體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設計,2016(03).
作者單位:
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國際)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