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國平
摘要:創新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實施創新教育是21世紀的必然選擇。創新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表現能力等。小學是基礎教育階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最佳時期。因此,只有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實施素質教育,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平臺,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教育;創新能力
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創新教育要體現在教育觀念上,滲透在所有教育活動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成為所有教育活動的一種基本指向。下面是本人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就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數學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素質教育提倡各科教學都要體現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觀念,基礎階段的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充分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觀念,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及其實踐能力的提高等。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新教材的實踐者,只有具備與之相適應的新觀念,才能充分地、準確地理解新課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領會教材編者的意圖,才能使自己在教學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雖然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已經深入到了廣大教師的心中,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應試教育使學生習慣了跟隨教師的思維,他們成了學習的機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師的灌輸,缺乏主觀能動性,更沒有創造性。這種習慣與新課程標準倡導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他們的素質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真正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觀念,在課堂上充分關注學生,并尊重和關心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數學學習環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二、教師要營造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氛圍
創新是一種較為復雜的腦力活動,它是我們發現新知識、新問題、新方法的過程。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是創新的主體,沒有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像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無從談起。而在輕松、自然、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會產生好奇心,激發自己的求知欲,進而形成創新意識。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展開想象、開闊思維,激發創新意識,促進自己創新能力的形成。為學生營造創新學習的課堂氣氛需要教師從以下幾點做起,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實行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只能是配角和觀眾。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應當打破師道尊嚴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學生,以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種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生能夠無拘無束,并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新能力。其次,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充分的思維空間和時間。傳統的以教師為權威的教育教學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新性,因此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需要教師把自己放在指導者的位置,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見解,互相交流思想,進而激活自己的創新思維,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通過教師積極的評價和鼓勵引導學生不斷創新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同樣的內容會有不同的表現,這就要求我們小學數學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反思,若一連幾名學生均未答出,表明問題可能難了,或者幾個學生均是一個層面水平,那就應采取調控措施。如果問題有難度,就應把問題分解或換個角度,降低難度;如果不是問題有難度,那就應該讓不同類型的學生回答,并講究一下回答順序,這樣,在同一個問題的答問中,不同差異的學生都能受益。同時,教師在分層教學過程中,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給予關注與幫助,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肯定,對他們出現的錯誤,耐心地引導,鼓勵學生自己去改正,增強他們學習教學的信心,進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綜上所述,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當以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為指導,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并對學生的學習做出恰當的評價,促進他們創新能力的發展。相信通過我們教師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質疑,以及在思考過程中突發的奇想,教師應注意加以保護,不要輕易的加以扼殺。注意在提問、講授、練習等各個環節中,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夠創造性地回答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耐心的幫助和引導,才有可能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的個性品質。
四、拓寬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前蘇聯數學家雅諾夫斯卡婭在回答解題意味看什么時說:"解題就是意味著把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類比法。類比推理在科學實踐中有著廣泛而普遍的應用,在數學中它同樣是發現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發明創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重點轉移到如何指導學生學,如何指導學生通過實踐獲取知識、創新知識。例如:在輔導學生解答后面一道題目時就可以通過類比的方法來教學:某人從一向上運動的自動扶梯的頂部到底下用了7.5分鐘;他若以同樣的速度從下往上走,則用1、5分鐘可到達頂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動扶梯到達頂部需要多少時間?如果停電,他用多少時間可從底部走到頂部?學生初次接觸這道題目時,覺得很難思考,一時感到束手無策。此時,學生有一種"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狀態。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在教學的關鍵處加強指導,啟發學生去探索,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創造性。提醒學生:這題類似于我們學過的哪一類題,有的學生覺得像行船問題,樓梯向上的運動像水在流動,人向下的運動好像是逆水行,??。有了這一啟發,學生就躍躍欲試了,最后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得到了一種正確的解題思路:我們可以把此人從上往下的運動類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據從上到下用7.5分鐘,求出自動技扶梯與人的速度差為電梯長度的17.5 ;反之類比成順水而行,求出速度和為11、5 ,再用和差問題的方法求出乘自動扶梯到達頂部需要的時間為:“分鐘”某人從底部走到頂部的時間:“分鐘”這種通過教學手段上的突破、創新,為學生提供了廣闊天地的聯想,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