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霞
摘要: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都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忽視了口語訓練,那么語文教學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在文中就就如何做好語文教學中的口語訓練進行探討,以期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口語訓練;語言
所謂“語文”就是語言的意思,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在口頭謂之語,在書面謂之文,合起來稱為“語文”。我們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也就是訓練思維。反過來看,不重視語言訓練,實際上也就影響了思維訓練。
有人認為寫很困難,其實說的能力從某一角度來說,比寫還難。因為寫可以起稿,可以多想,可以構思,可以修改。說話就缺乏這些條件,說出來就得比較準確。俗語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表明說話的重要。因此,語文教學要重視口語的訓練。
一、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
首先要讓學生學會聽。聽的能力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很重要。聽講課、聽報告、聽廣播、看電影文藝演出、參加社交活動、搞財務、經濟、貿易等工作。總之,學習、工作、交往,處處離不開聽,都需要人們具有一定的聽的能力。在教學中,常用的訓練方法如聽寫或聽后復述等,要求學生聽的準,聽得清楚,聽的完全,并且能夠抓住要領,要能準確的聽懂別人的話,不走樣;要能完整地聽進別人的話,不遺漏。可以一直訓練到聽話的態度,聽別人說話,思想不集中,走神,或者缺少耐心,才聽到上半截就以為知道了下半截,乃至不等人家說完就打岔,這些習慣都應當隨時糾正。這種聽的訓練,不僅有利于閱讀能力的提高,而且由于講話的人是在連續說出一個又一個的音節,因而訓練聽的能力可以促進思維的敏捷。
二、訓練學生說話的完整性、準確性
小學生入學前的口語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這種口語往往是自然形態的,不規范的。因此,入學初期的小學生的口語具有以下特點:簡單、不完整、不準確。所以應狠抓說完整話的訓練,及時糾正各種語病。要緊緊抓住課堂答問題這一環節,給學生作出示范以后,然學生每次回答老師的問題都要說完整。使學生逐步認識到,一個告訴別人一件事的句子,一個表示自己某種情緒的句子,一個向別人提出問題、要求的句子,總得要包括“誰”、“怎么樣”,或是“誰”“干什么吧”或是“什么”“怎么樣”等基本的組成部分,這樣學生說出的句子就會完整、明確了。
三、在答問題說話的基礎上,要逐步增加“通順、連貫、有條理”的要求
同時,要把這樣的口語訓練滲透到各個環節中去。比如讀字,組詞,再說句子,還有句子的比較。比如《火燒云》一課中有這樣的描寫:“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天空著了火。”把其中的“燒”字換成“紅”,可以嗎,為什么。使學生懂得“燒”字既與題目相呼應,又與后面的“好像天空著了火”相銜接。學生在今后說話時,也會注意用詞準確,生動,從而提高了說話的質量。
四、進行形式多樣的朗讀訓練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主要方法就是進行朗讀訓練。朗讀的好,足以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并且體會到其中的感情色彩等。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應該養成學生大聲朗讀的習慣。一篇文章讀出聲來,讀出抑揚頓挫、語調神情,比單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對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會的要透徹的多,從中受到的感染要強得多。
1、抓住重點詞語來朗讀。在課文中,理解了其中的重點詞語,有利于學生正確的朗讀。如《小馬過河》一文中,當老馬讓小馬去干活時,“小馬連蹦帶跳地說”,“連蹦帶跳”是什么意思呢?從中學生理解了小馬喜悅的心情,并能讀出高興的語氣。
2、利用情境激發學生的感情。如《圓明園的毀滅》,開始寫了圓明園的美麗景色,接著又描寫了它被毀滅的情景。通過前后鮮明的對比,自然激起了學生對列強劣行的仇恨。在朗讀前者時,學生充滿自豪的感情。而朗讀后者時,語氣中充滿了憤慨。這樣在練習口語的同時,又進行了思想教育提高了學生的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
五、訓練學生發言的創造性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需要的是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的設想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形象思維能力以及表達的欲望,更能使學生的語言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
1、由概述推想具體內容。許多教材的內容比較簡略,可以用來進行擴充內容說話的訓練。如寓言《守株待兔》,農夫在僥幸撿到一只野兔后,“還坐在樹下等”。可以據此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想象,擴充有關細節:農夫在樹下等的時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又是怎么做的?當他再也沒有等到野兔,而地也荒了的時候,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教材里的詩歌,特別是凝練而含蓄的古詩,也可以進行擴充說話的練習,啟發學生推想詩句所描繪的畫面。
2、續編。有一些課文的結尾還包蘊著課文的中心不需要的情節、細節,因而做了概括或省略的處理,我們可以根據情況進行續編。如《飛機遇險時》課文結尾寫到,飛機擺脫了危險,機艙里一片歡騰,“咱們脫險了!”這個結尾就包蘊著許多沒有寫出來的內容。可以用《脫險以后》為題進行續編。指導學生想象飛機安抵重慶以后,小楊梅、飛機上的工作人員及周恩來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深化周恩來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
3、口頭作文。有的教師經常抱怨學生的作文難修改。我認為,寫習作之前應有“說”的過程,也就是按照習作要求,簡單說出習作的提綱。師生集體評議,指出需要詳略、修辭的地方。這樣學生再下筆寫時,就會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其他學生在評議別人的習作時,也會注意避免出現類似的問題。
“ 言為心聲”,語言是一個人的思維表達,也反映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從小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對此,我將進行不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