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娟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產品設計教育的現狀,指出旅游產品設計課程必須要進行教學改革。并以桂林理工大學產品設計專業《旅游產品設計》課程為例,從地域文化的視角對此課程進行教學方面的改革探索。
【關鍵詞】地域文化;《旅游產品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217-02
近年來,國內只有少數高校開設了旅游產品設計相關專業或課程。但對于這門產品設計特色課,其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只是沿用和參照舊的專業教育模式,講究按部就班。固定型的教學方法抹殺了教與學的個性發展,使得設計人才的培養與市場相距甚遠,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很有必要從教學改革上對旅游產品設計課程進行思考。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國外,旅游產品設計方面的教育與市場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在與藝術有關的大學中很多都開設了旅游產品設計專業,如德國、美國等,它們有著完備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手段,以及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先進的實訓實驗室。日本、韓國等國家在旅游產品設計教育方面,與企業合作進行開發與設計,同時注重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將傳統文化運用到旅游產品上。歐美在旅游產品設計教育方面,非常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地域特征非常明顯,政府會以引導消費者的方式配合和支持學校的設計教育。
我國的一些高等院校也開設了旅游產品設計相關專業或課程,將其設置為專業核心課或特色課。如桂林理工大學產品設計專業,其特色課程就是《旅游產品設計》;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則是將其設置為專業。縱觀國內旅游產品設計本科教育,它側重理論知識的闡述、設計實踐的調研、設計技能的表現,由于欠缺與之配套的設施,教育成果往往停留在設計效果圖上,止步于實物制作。而高職高專大都建立了專業的旅游產品制作實訓室,也有比較完善的一套教學體系,但大多局限于技藝操作層面。
相對國外而言,我國的旅游產品設計教育與市場結合少,實踐性差,不重視對地域文化素質的培養,不注重教學成果的轉化,培養出來的相關設計人才往往缺乏文化素養,缺少創新意識,集中體現為其藝術作品缺乏文化內涵。因此,筆者認為對《旅游產品設計》課程進行改革研究與實踐,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桂林理工大學《旅游產品設計》課程改革的基本設施情況
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以培養具有系統的現代化產品設計理論和專業設計創新能力,能夠從事機電產品、生活產品、旅游產品等工業產品設計、研究以及設計教育工作的專業人才為主。學院擁有校級重點學科“設計學”、人文基地“廣西民族民間藝術研究中心”,產品設計專業有模型實驗室,擁有二維(激光切割機、絲印等)和三維(油泥制作平臺、快速成型3D打印機)等產品設計制作設備,與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桂林龍勝大塘灣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發展中心、桂林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建立了設計實習基地,為《旅游產品設計》課的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
產品設計專業現有學生200多名,經過師生多年的努力,在軟硬件等方面都已有了較多的積累,從理論和實踐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發表了多篇相關文章和多項產品設計項目,在指導學生參加各類設計比賽中頻頻獲獎,為《旅游產品設計》課程改革與實踐探索做好了鋪墊。
三、地域文化視角下的《旅游產品設計》課程改革探索——以桂林理工大學為例
(一)《旅游產品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
1.構建基于廣西地域文化的旅游產品設計課程體系,建立“理論扎實、設計創新、工藝講究”的教學模式,強調對旅游產品設計人才地域文化素質的培養。
2.完成旅游產品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構建產學研互動合作方式,發揮高校在旅游產品行業中的龍頭作用,更好地為廣西旅游業的發展服務。
(二)《旅游產品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內容
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學產品設計專業《旅游產品設計》課為例,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對其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具體內容如下。
1.立足廣西地域特色,構建新的課程教學體系。教學體系是教學過程的知識基本結構、框架、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設施和教學結果評價組成的統一的整體。[1]科學論證,設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及教學方案;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考核方式。
2.建立“理論扎實、設計創新、工藝講究”的教學模式。需要建立幾個或多個校外實訓基地,可以將部分課堂搬到車間,搬到市場,將課堂放在設計產業的第一線,實現專業與市場相結合。
3.實施“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方法改革。強調師生深入民間、博物館、藝博會等參觀和學習,并請“能工巧匠”、設計師、行業專家、企業家等為學生授課。[1]
4.完善教學效果的考核。邀請工藝美術師、企業家、設計師等,共同評定學生成績。
5.實施“課程項目化”教學。以大賽或企業實際項目等為設計主題,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
(三)基于地域文化對旅游產品課程進行教學研究與實踐
1.對特色旅游產品設計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旅游產品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管是代表全球文化的迪斯尼樂園,還是中國的歡樂谷這樣的純粹娛樂性的主題旅游樂園,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2]需要針對廣西地域文化、廣西旅游產品進行調查和研究,對原有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逐步推進“理論扎實、設計創新、工藝講究”的教學模式改革,構建有廣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課程教學體系。
2.進行“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需要根據課程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邀請民間藝人、設計師、企業家等走進課堂,讓授課主體不再只是任課教師。師生一起深入民間藝術產地、博物館、藝博會等進行參觀和學習。以校內專職教師為主,校外教師為輔,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資源,把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組織者,這將使授課內容更接“地氣”,學生設計創意更具鮮明的地域性。
3.以“課程項目化”教學模式推動產學研結合。企業應該依據該地域的文化特點開發具有文化品味的產品[3],通過資源整合,有針對性地選擇企業和項目,完成旅游產品設計“課程項目化”,最終實現部分成果的轉化。比如學校與相關企業合作共建“旅游產品設計實踐教學基地和校內設計工作室”,形成若干中小型項目組集群。或者將校內實踐教學平臺建成生產性設計實踐基地,按市場化、企業化運作的要求,為學生提供相對真實的工作環境和設計實踐條件。
四、結語
本文從地域文化視野出發,以桂林理工大學產品設計專業《旅游產品設計》課程為例,對其進行了教學改革探討,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創新研究,一是對特色旅游產品設計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二是“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三是旅游產品設計課程采取產學研結合的方式,進行“課程項目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希望這些研究可以更新地方高校的傳統教育觀念,為《旅游產品設計》課程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啟示,為全國旅游產品行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分析和策略。
參考文獻:
[1]劉澤仁,潘春躍.“走出去”與“請進來”的發展思路[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3(3):31-32.
[2]葉德輝.旅游產品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J].包裝工程,2011,(16):135
[3]陳長虹.融入地域文化的產品設計實踐[J].包裝工程,2008,29(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