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瓊
摘要:在審美教育中,語文審美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語文具有其獨有的語文美。如漢語言的音樂美,漢字的形意美,文章的結構美、意蘊美,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美等等。那么,如何讓學生較好地接受語文之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呢?本文就此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審美;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即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可見,新課程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那么,如何在具體的教學中較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呢?語文教學離不開一個“美”字。美的文學作品是心靈的凈化劑,它能使人忘卻世俗的煩惱,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淡泊一切功名利祿,追求至高至善的精神境界。情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是文章的靈魂,也是人的靈魂,沒有感情的作品是蒼白無力的作品。優秀文學作品是藝術家們用心靈雕刻而成的,凝聚著藝術家們對社會、對人生的關注,是他們獨特而深刻的人生體驗。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不是憑借簡單直白的道德說教文字承載,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等于一爐的有血有肉的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具體地說,就是通過語文教材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等教學過程,教育學生感知、理解、鑒賞、評價美、進行美的創造,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審美理想。那么如何在初中新課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遵循教學規律,充分利用新教材優勢,進行審美教育呢?
一、加強課堂朗讀,讓學生感受語文之美
語文學科審美教育主要是通過教學活動來完成的。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但朗讀對于語文課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環節。因此,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強課堂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 語文之美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夠激發學生美感,喚起內心的情愫。20世紀初,葉圣陶、朱自清等先生也對朗讀這種吟誦方式推崇備至。葉圣陶先生說過:“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教師應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揮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過朗讀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具體地說,就是通過朗讀不僅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刺激學生 自覺地進行審美判斷,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韻和氣勢,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讓學生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從而怡情怡性,自覺接受語文美感教育。
如誦讀《山中訪友》,讓學生一邊美讀一邊想象,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之中,然后誘導學生找出想象奇特的段落和句子來品析。又如誦讀《春》的“春草圖”時,輕讀“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這樣就能表現出不經意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感受到春天那種生機盎然的氣息。新教材中有許多美文,《濟南的冬天 》《荷塘月色》《荷花淀》《滕王閣序》《阿房宮賦》等等名篇佳作,只有通過反復的朗讀,美讀,直至背誦,爛熟于心,語言的分寸感、暢達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來,學生才能更好的獲得情感審美體驗。
二、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領悟語文之美
語文教材是以語言材料建構而成的。語言就其總體作用而言可以分為認識性語言和情感性語言。語文學科美育在一般情況下憑借情感性語言進行,這一類語言不只包括形象描述語言,而且也包括議論抒情語言。“寡情即無鑒賞力”,激發情感便是美育的主要中介。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領悟語文之美 非常必要。
在賞析朱自清的《背影》時,我先讓學生邊欣賞羅中立的油畫《父親》,邊聽歌頌父愛的歌曲《父親》,從油畫中父親那深深的皺紋中,從音樂中歌手那充滿感傷的歌聲中,學生回憶父母對自己的點滴關愛,然后提出這樣的問題:“‘背影只是一個表象,表達的‘父愛也是淺層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朱自清為何時隔八年才寫呢?父親如此鐘愛兒子,是人之常情,還是另有理由呢?”問題的提出,便把讀者帶入特定的環境,漸漸地學生便能從事與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光景慘淡中,兒子便成了父親老境中唯一依靠和寄托,為了謀生,又不得不離開這依靠和寄托。依戀憐愛之情便會油然而生,審美情感由此得以誘發。
三、激發審美想象,讓學生欣賞語文之美??
入選中學課本的散文許多都是字字珠璣、聲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間蘊涵著豐富的美感。如何讓學生獲得這些美感呢?情感是人們追求真理的原動力,要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情感熏陶了。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所以,在情感審美過程中,必須在具體狀貌和整體形態感知的基礎上產生對先前相關、相似、相反的生活經歷或感受的聯想或產生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表象,才能使審美情感趨于深層。因此,我們需要激發審美想象,讓學生欣賞語文之美。
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為例,前幾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在這里,作者并沒有直接訴說旅人的悲涼情懷,只是給讀者提供了一幅秋野黃昏的畫面,而這幅畫面又是旅人內在情感存在的外在形式。因此,可先讓學生進行再現想象,根據詩文提供的描述在審美主體的意識中構成一個具體的形象:在蒼茫的暮色中,旅人看到那已經干枯的藤條攀附著老樹,幾只寒鴉縮立枝頭;地上一曲清溪,清溪之上架著一座小小的木橋,不遠處便是幾間幽靜的茅屋;一條蒼涼的古道從腳下伸向遠方,在蕭瑟的西風中一匹瘦馬馱著自己悄然躑躅??這與其說是秋野黃昏的現實之景,不如確切地說是旅人悲涼心緒下的心中之景。當這些荒涼蕭瑟的景物呈現于學生眼前時,意識的觸角也就自然地伸向了旅人的內心深處,深深地體味到了他那旅途的艱辛和他寂寞、孤獨、悲涼的悠悠哀愁。
由此可見,學生只有將他的知識、經驗、情感通過想象負載到作者已經創造出的藝術畫面上去,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內心的真實感受,才能體會到文中的美的所在。
總之,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肩負著審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過程中的有利條件,抓住學科特點,巧妙滲透,激發思維,并輔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發現美、追求美,按美的標準和規律塑造自己的心靈,從而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