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芝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更改,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許多的初中數學教師使用情景化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加強多媒體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對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對于初中數學教學來說,多媒體的運用,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學的效率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本文主要討論多媒體在現在初中數學課堂的使用和教學現狀,和多媒體對于數學課堂的作用分析,希望能夠對許多的初中數學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數學;多媒體;作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多媒體了,高科技的發展伴隨著高質量的生活。多媒體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對于數學這門學科來說,初中數學已經要求學生學習代數和平面幾何的基礎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然而,抽象的幾何圖案和復雜的公式,讓學生不能對此有所了解,而多媒體的存在可以讓這些抽象的東西具體化,趣味性與知識性結合以及直觀的向學生呈現解題的思路,重難點,還可以拓展本堂課的教學內容,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能力。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于學習數學更加的有熱情,解決了從前一線的初中數學教師上課辛苦,學生學習提不起熱情和積極性的局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水平。
一、多媒體運用的意義
1、提升學習興趣。在數學方面,我們中國一直很注重這門學科,但由于很難,很多學生對此提不起興趣,感覺枯燥沒有新鮮感。在數學課上常常有這種情況老師在講臺上講的津津有味 學生坐在下面一個個都是呆若木雞的看著或者在想其他的事情[1]。而這樣低效率的數學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講臺上教的累,學生在講臺下學的苦。然而,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本身就是比較枯燥的,為了能夠提高數學學科的趣味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所以我們可以從單一的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列出多種計算方法并可以采用多媒體化讓課程添加更多樂趣這樣也能使試聽強化并將此緊密結合起來可以達到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 開發大腦的邏輯思維能力。并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平面幾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和黑板式的教學,學生很難從中感受到枯燥的數學知識,也提不起數學學習的興趣。可是,在多媒體中,可以使用無線延伸讓學生感悟平行,例如平行四邊形倆邊平行且相等,用科學化的電腦制圖的過程向同學演示,然后使用幻燈片進行播放,可以在平行四邊形的倆邊標準為大紅色,然后讓兩條對邊一直延長,始終無法相交,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平面幾何平行的知識點,再通過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例如學校門口伸縮門的花紋,引導學生在課后從中感悟平面幾何的知識要點。
2、提高教學效率。數學本身就是比較抽象的一門學科,在以前的傳統教學中,教師們都是在黑板上板書、講練習,太過單調和理論化,這些都是以老師為主,學生無從參與,學生頭腦中沒有可對比的東西,對于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已經失去興趣[2]。而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事先錄制、收集好與課堂相關的材料,準備好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的課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調用清晰的畫面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生動的畫面為學生創建學習情景,在學習情境中融合本章學習的重難點知識要點,增強了教學的內容的形象性。讓學生更加清楚的的知道自己所學的東西,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的效率[3]。例如,在拋物線的性質學習的單元,教師可以在多媒體PPT中準備生活中的拋物線的例子,如校運會某某同學參與鉛球比賽,鉛球在拋起和落下時的軌跡,從而向學生解釋拋物線命名的由來,其次,在趣味性的彩色圖像上標注鉛球拋出的最高點,拋出的距離,最高點距起始的距離,從而讓學生根據原圖畫出X軸和Y軸,確定同學的投擲起始點為O,在拋物線中代入最高點的坐標,周期,從而求出該同學拋擲的鉛球的軌跡方程。通過本道例題的演示后,再向學生提出問題,例如一小孩在懸崖上向海面拋石頭的畫面,讓學生根據圖片中提供的有效信息求出該石子的運動軌跡的方程,從而達到以一舉三的理想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幫助學生體會課本中枯燥的性質定理,也從側面激發了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二、多媒體運用的問題
在實際的多媒體運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在一些地方的學校里面只片面的追求多媒體教學,在日常的教學中依然采用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只有評優課或是有領導前來視察才臨時制作采取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失去了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還成為了一個形式主義的“空架子”,對學生的教育是極為不利的。而一些評優課也是這樣,把多媒體課件當做評價的標準之一。而有些教師的多媒體課件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浪費了資源。有的教師只片面的追求形式上的熱鬧,設計課件是忽略了教學的意義,濫用動畫,只盲目的添加大量的聲效和圖案,課件設計的太花哨,結果同學們被這種場景所吸引,看似在認真聽課,其實并沒有在看所教的知識內容[4],沒有將數學知識有機的與情景動畫結合,降低了初中數學教學的效率,這樣反而對學生學習有所干擾。而現在有的教師更甚直接把多媒體代替了板書的教學,把整節課的內容搬上了屏幕,教師只要在課前做好得課件一頁一頁放出來就行了,其實這樣是不好的,原本教師在板書的時候需要一點時間,而這個時間了以給學生們審題、思考,而教師們使用多媒體以后都是快速的播放課件,沒有給到學生思考的時間,只是從原始的人為大量灌輸知識變成了電腦的大量灌輸,本質沒有改變,反而會在原始的教學基礎上使得教學的效率大幅度下降,讓學生會越來越跟不上教師的腳步。大大降低了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興趣。
三、解決的措施
1、傳統教學和多媒體的有效結合。多媒體的使用不能片面化,盡管多媒體的使用有很大的便利性,但是太過于依賴多媒體也有一些弊端,倘若只是一味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會出現師生間互動的生疏化,根據筆者的研究發現,傳統的教學方式也不是完全一無是從,例如: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肢體動作有很大的感染力,師生的交流也很融洽。多媒體課件只是輔助教師解決教學的難點,所以從多媒體進入課堂教學當中,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師的講課,因此,一線的初中數學教師對此必須要有準備清晰的認識,不可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初中數學與多媒體的結合不是說所有的數學內容都使用于多媒體教學的,教師們要知道多媒體只是一種手段,只是為了通過這一手段來提高教學的質量,要認識到多媒體教學是不能完全取代教師的。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拋物線的教學單元,教師可以在鉛球的動態圖像播放之后,在黑板板書把生活中的拋物線引入坐標軸中,教會學生如何建立坐標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實現從生活化回歸理論化[5]。
2、把多媒體輔教變成輔學。最新的初中數學課程實驗標準,要求教師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充當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而不再是一言堂的局面。所以,在引入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留出一兩個課時,可以讓學生適當的參與到課件的制作當中來,自己參與制作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在制作課件中引入本章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艱辛,讓學生更加尊重老師的勞動成果,從而上課更加認真,積極主動,也對本章的知識要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可以幫助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接受程度,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一直以來,這種課件都是由教師來制作,學生雖然有所受益,但是動手能力能力沒有得到加強,讓學生參與到課件的制作和操作當中來,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操作課件,會讓學生覺得有興趣,就會讓學生更加認真,學生就能更加多的參與到學習當中來,對所學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圖表的學習單元,可以將班級的同學分為各個學習小組,題為各個小組成員每天玩電腦游戲的時間做數據統計,并制作一頁該組的表格,在課堂中的多媒體PPT中延伸進行評比,這樣既能讓學生對圖標教學的單元有所了解,也對出題老師的心思有了一個初步的底,還能夠幫助學生對自身的行為習慣有一個反思,可謂是極為明智之舉[6]。
3、加強對教師素質的培養。在筆者對省市的中學考察研究發現,盡管目前大部分教師在是把黑板粉筆換成了屏幕,把教學內容從教材變成了多媒體課件,整個的教學過程還是以教師為本,教師在講臺上一頁頁的講授知識點,如何朗讀多媒體課件中的內容,快速的翻到下一頁,沒有留足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學生仍然被動的學習,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對學生的發展并沒有實質性的幫助。筆者覺得,其實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關鍵還是在于要讓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要有先進的教學思想,這才是教育的重點。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質,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因此,當地的教育部門和相關領導,要著力培養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的觀點,拋棄傳統的教師一人講的思想觀念,要將課堂的主體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多媒體中思考,探究。才能真真正正的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結語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正在不斷的深入到我們的課堂當中,為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所以在初中數學課堂中,一線的初中數學教師要注意到正確使用多媒體是非常有用的。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多媒體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上也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多媒體教學也是不行的,所以教師們應該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效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從而幫助實現課堂的高效率教學,幫助學生減少課后的學習負擔,在中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張艷.初中數學教師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2] 張玉梅.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分析與思考[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2.
[3] 周九星.初中數學教育現狀及課堂教學策略的探討[J].學周刊,2013,(2).
[4] 肖云.關于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多媒體的整合研究[J].教育教學刊,2012,(10).
[5] 羅小偉《中學數學教學論》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7).
[6] 徐斌艷《數學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