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佩紅
摘 要:公務員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群體,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擔負著多重責任和使命。公務員群體是“關鍵的少數”,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的培育和確立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甚至在一定范圍內直接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認同。因此,本文就公務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角色定位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公務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055-03
引言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廣大公務員而言,是一項根本的職責,是必須面對的時代命題和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一方面,公務員超出了一般社會成員的公共屬性,具有相對特殊性,必須模范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與一般社會成員相比,公務員更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和利益的誘惑,降低職業風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從思想源頭上解決認識問題,有利于純潔公務員的心靈。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基礎,要與改革同向而行。改革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也需要引領示范。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公務員的界定
“公務員”一詞屬舶來品,譯自英語詞匯“Civil Servant”或“Civil Service”,原意為“文職仆人”或“文職工作人員”,也有人翻譯成“文官”。在國外,“公務員”通常指的是通過非選舉程序而被任用的承擔政府工作的國家公職人員。一般認為,20世紀20年代,法律體系中首次使用“公務員”這一詞語,并對其進行了闡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成立新中國之后,于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確定建立和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1993年國務院通過《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從此,我國的公務員制度開始逐步走向正軌。根據我國公務員法,我國的公務員主要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多個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規定,從國家層面說,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則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的價值追求即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高層次,同時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真實訴求,是從社會建設的層面上對核心價值理念的高度概括。這是從人民的角度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目標和長期堅持的核心價值理念。“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個人層面上對核心價值理念的深刻表達,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
二、公務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角色定位
(一)公民
公民首先是具有一國國籍的個體。在我國,公務員雖扮演著多重角色,但公民角色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角色。由于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公民是非常關鍵的主體,因而公務員具有的這層身份對我國民主制度的發展不可或缺。作為一名公務員,其不僅擁有憲法賦予的作為一個公民具有的民主權利,還需要履行法律規定的公民所必須履行的義務。由我國的國家性質以及社會的發展現狀決定,“公民”具有很強的法律特征,而“人民”則屬于政治的范疇。公務員的角色定位同樣離不開其公民或者人民的角色。
我國人民所具有的權利和自由與我國的制度高度相關,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我國公民的主體地位。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認為,占據統治地位的階級運用國家政權將其意志和利益上升為法律,所以權利和義務由法律來規定是對階級力量的制約平衡,在一個國家,公民的權利以及哪些公民享有權利是與國家的性質密切相關的。雖然資本主義國家同樣規定了公民享有一定的權利,但是因為選舉對財產和文化程度等多方面的要求,實質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者的權利,甚至還把各種特權給予了剝削階級的成員。我國憲法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規定,透過憲法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出我國不存在特權階層,體現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說明我國的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高度統一的。在我國的憲法和一般性法律中,有許多關于權利和義務的規定,而在行使這些權利以及對義務進行承擔的過程中,國家與公民相互之間的關聯便由此得以體現。從權利的角度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就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是穩固的,不會改變。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在國家政治制度頂層設計的層面保證了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政治自由。從義務的角度來看,我國現行憲法第五52條至56條劃定了公民應盡的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納稅、服兵役等基本義務。
在現實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也就是社會公民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過程,這二者其實是相互融合的,也即,對普通公民來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融入工作、生活的實際,遵紀守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過程就體現了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公民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從根本上講是辯證統一的,形成了公民與國家之間發展的一致性。我國公民在很大范圍內享受著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公務員作為其中的一員,同樣享受著這些權利。這就要求我國公務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方面,要以正確的方式行使這些權利,并且同廣大公民一樣,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受到我國憲法和相關法律的保護。因此,必須保證公務員的公民權益,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己是國家主人中的一員,進而自覺為人民服務。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的一員,我國公民在享有廣泛權利的同時,還要承擔應盡的義務。對我國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想和精神層面的重要保證與重要動力。從公民的角色來說,公務員應當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行者和傳播者。首先,與一般意義的公民相比,公務員要形成實踐自覺;其次,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將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作為公民,公務員要主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在工作和生活中積極向周圍的人進行傳播,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在全社會得到廣泛踐行。
(二)政府工作人員
公務員是政府工作人員,有的具有專業技能,有的從事公共事務管理,但是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即都是為了國家和公眾利益而存在。由于社會關系日趨復雜,政府管理和服務所涉及的領域不斷擴展,其中存在的社會矛盾的解決難度也在增加,作為政府工作人員的公務員,需要提升專業化與職業化水平,這也是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對公務員隊伍提出的基本要求。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提供公共服務、進行社會管理的重要職能,公務員的專業素質和行為準則直接決定著政府工作的效率,對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也具有較大的影響。
公務員作為政府工作人員的角色與企業雇員是有區別的,原因在于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的巨大不同。企業與其雇員的雇傭關系往往不同于政府與公務員的關系。“企業以營利為目的,政府則是為了提供公共服務;領薪的受雇傭者絕不可能加入企業的董事層,他們不是企業的關鍵人物,相反,公務員是公共機關的關鍵人物和參與者。”[1]776在責任形式上,公務員也與企業雇員大為不同,因為公司的管理層只需要對股東和客戶負責,而公務員則需要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的監督。
我國公務員法規定,通常情況下,公務員是長期任職的,即在不出現重大違紀違法的情況下,其任職基本是終身制的。我國的政府部門也有任期時間較短的工作人員,其在職務和工作性質方面與終身制的公務員有很大的差別。目前,“我國政府實施的雇員制是對公務員制度的重大創新,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彌補我國現有的公務員制度存在的一些不足,以便使得我國公務員制度不斷走向完善。聘任制度的建立能夠增強公務員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國公務員依法行使自身的權力,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同時能夠使其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對比我國公務員法第2條,我們可以清楚界定雇用人員因不具有行政權力而與傳統公務員有巨大差別,其獎懲任免也不適用公務員法。但是不管是雇用人員還是傳統公務員,都是政府工作人員,都必須認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務實的態度扎扎實實為群眾謀利,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們的工作內容基本都涉及公眾的利益。公務員作為政府工作人員,其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社會大眾謀取公共利益,所以應該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這也是我國推動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目標和要求。從整個社會層面來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推動者是公務員。首先,公務員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融入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中去;其次,要在社會生活中利用公職身份的影響力和示范力推動價值觀的踐行。公務員要不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提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方面的實效,通過自身的一言一行不斷向廣大人民群眾傳遞正確的價值理念。
(三)政府代表
政府職能的發揮離不開公務員,公務員作為一種人格化的代表,行使政府的各項權能。可以說,是公務員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搭建起橋梁,擔當起政府的委托責任,行使著由人民所賦予的權力,這就使得公務員具有政府代表的角色。公務員在代表政府行使權力的時候,必須把國家和社會大眾的福祉作為最為優先的選擇。因為公共行政以追求社會公益為己任,所以要求公職部門享有公權力,而且這種權力絕對不允許被用來滿足個別人或團體的私欲。換句話說,政府只是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其權力的執行受到人民意志的制約。公務員的權力來自政府的公共行政職能,政府設定一系列的機構來實現其權能,在政府實現其職能運作的過程中,公務員才得以政府代表的角色出現。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國家被定義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在此基礎上,政府是履行國家對外對內職能、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的機構。政府執掌著公權力,公務員行使著各項具體權力,而政府存在的根基在于人民稅收的供養。從這個層面而言,基于人民群眾的供養,政府才得以存在和不斷發展,其職能才能夠順利實施。作為政府代表,公務員與人民群眾之間應當是一種水乳交融、血脈相連的關系,因為其是作為政府代表來行使人民賦予的各項權力的,因此在履行公共職能的過程中,要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公共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回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訴求。如上所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公務員享有法律和制度授予的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力,又負有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這使其具有政府代表的重要角色。從這個層面而言,公務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擔負起應有的責任,維護好社會的公平正義,實現依法治國;二是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民主意識,遵循我國現有的民主制度,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因此,作為政府代表,公務員更應主動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并盡最大努力引導更大范圍的人民群眾主動參與進來,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真正發揮興國之魂的作用。
(四)中共黨員
公務員的中共黨員角色具有顯著的中國特征,因為我國的大部分公務員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作為共產黨的一員,公務員首先必須服從黨的領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的意志保持高度一致。這是黨章所規定的,更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的政體性質所決定的,與資本主義國家對公職人員的要求自然不一樣。在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要求公務員保持中立,必須克服黨派傾向,避免介入到黨派活動中去。在我國,公務員尤其是具有中共黨員身份的公務員不可能在政治上奉行中立政策,因為這意味著脫離了黨的領導。
中共黨員享有黨章中規定的權利,同時也承擔了黨章中規定的義務,權利與義務兩者的關系是緊密不可分的。公務員的中共黨員身份要求其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執政為民、恪守公正的立場,正確處理不同的身份帶來的利益糾葛。作為中共黨員,共產黨的先鋒隊性質和先進性要求決定了黨員必須注重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這意味著對公務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種種矛盾,現實中往往會出現一定的偏離現象。尤其是在現實社會中,我國公務員的角色和身份具有很大的差異,這就導致了他們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既擁有不同的權利又要承擔不同的義務,所以,面臨一些利益沖突和選擇困難對公務員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避免的。這種沖突主要表現在兩個主要的方面,一方面是公務員身份與公民身份之間的沖突,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務員的角色差異而產生的沖突。這兩種沖突都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處理不好則會對社會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比如,在一些地區和部門存在的消極漂浮、腐敗貪婪等現象,都是公務員作為“公共人”與作為“經濟人”的角色沖突沒能得到很好處理的結果。在本質上,公務員的角色沖突是“公民”與“公權力”的沖突,作為一個手握公權力的公務員,其職權的行使必須符合正義的要求;而作為公民,趨利性的本能又使其扮演著一個“經濟人”的角色。擁有中共黨員身份的公務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的一員,這就決定了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產生沖突時,公務員必須首先維護國家和集體利益。公務員只有把這個角色定位搞清楚,才能在面臨選擇沖突時做出正確決策,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壯大的領導核心,始終是我國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公務員是中國共產黨的精英群體,在整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自然應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培育者和率先踐行者,同時也應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示范者和主要傳播者。身為中共黨員的公務員,首先,要不斷自覺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加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度,始終堅守和鞏固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陣地;其次,應該不斷培育自身的先鋒意識,妥善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確立中發揮模范作用。
參考文獻:
[1][法]莫里斯·奧里烏.行政法與公法精要:下冊[M].沈陽:遼海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
[2]張宏偉.公務員聘任制的實踐探索與制度構建[J].中國行政管理,2014(2).
[3]趙錫榮,王作坤.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自我修養[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6).
[4]蘇黎華.試論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化[J].華章,2010(23).
[5]梁永藝,彭俊樺.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論[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6]陳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J].重慶行政學院學報,2013(3).
[7]李佳琪.專業技術類公務員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3(8).
[8]文軍.制度建構的理性構成及其困境[J].社會科學,2010(4).
[9]彭益民.我國公務員的角色定位[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