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燕
摘要: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我們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只有學會主動學習,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在新課程目標的要求下,教師不僅要研究如何傳授給學生科學知識,更要研究如何培養(yǎng)學生掌握獲取科學知識的方法,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探究學習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堂要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科學精神,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形成終身學習能力和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教師要在地理教學中積極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和途徑,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一、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古人云:“學貴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啟動思維活動的鑰匙。在地理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疑導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比如,在學習世界表層洋流分布時,可以引用如下的一段材料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成因的探究能力。1994年3月26日早晨,南非的德邊維切海濱,七歲的夏蒂隨父母散步,突然,夏蒂發(fā)現海邊躺著一個晶瑩剔透的寶葫蘆———一只漂流瓶。夏蒂撿起漂流瓶,打開瓶蓋發(fā)現里面有一封中英文邀請信、一枚金光閃閃的金鑰匙和一個用彩紙精制的小五角星,夏蒂高興的跳起來。原來這只漂流瓶來歷不凡,它來自1994年上海國際兒童文化藝術節(jié)的一項重大活動“我托大海捎封信”。1993年年初,上海市長親手將200把象征上海城門的金鑰匙,授予少年兒童代表,孩子們就將這200把金鑰匙及中英文邀請信裝進漂流瓶投放大海,世界各地的哪一位少年兒童有幸撿到這種漂流瓶,就會被邀請于這年七月到上海來做客。小夏蒂的父母將此事告知南非《每日新聞》,《每日新聞》隨即刊出此消息,引起了轟動。夏蒂應邀于7月23日到上海來參加了國際兒童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筆者要求學生看完材料思考探究:大海為什么會傳遞信件呢?然后引導學生看課本上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進行分析探究。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能抓住時機,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讓學生積極參與,實現多元互動
只有構成整個課堂教學系統(tǒng)的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之間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和諧的統(tǒng)一體。“多元互動”的課堂教學主要通過“呈現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動———角色置換———評價歸納”五大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教師的引導下,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局面,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當中。每節(jié)課請一名學生來展示才華,激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直觀感。教師要根據每節(jié)課具體的教學內容直接提問,或是利用地圖等資料,使學生充分活動起來。活動環(huán)節(jié)后是師生的角色互換,學生代表走上講臺再探討,也可以采取小組競賽等形式鞏固強化知識。
三、鼓勵學生質疑,發(fā)揮學生潛能
質疑為學生潛能的開發(fā)提供了方向,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問“為什么”,使學生從質疑問題出發(fā)去思考、解決問題,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在上每一堂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學,然后從文中找出不明白的問題,并記錄下來,再進行認真的思考、解決。學生通過質疑再思考來解決問題,加深他們對于教材的理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進而培養(yǎng)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他們如何思考,進一步設問已有的問題,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四、老師角色的轉變
在原來的初中化學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的角色是知識的灌輸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播者。在新課改下,老師的角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在課堂上,老師不再是唱“獨角戲”。應引導學生由被動學變?yōu)橹鲃訉W。一是做學習興趣的啟迪者。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最直接的原動力。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老師如果能從學生入門開始,就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并把這種興趣轉化為學生的一種樂趣。二是做學生做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引導者。由于初中學生第一次接受化學知識教育,既會感到新鮮,又會遇到許多以前沒有碰到的問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每一個遇到問題的學生都能平等相待,都要做到循循善誘,而不能對個別學生因為沒有學會而表現出不耐煩甚至是歧視。三是做學生化學實驗的參與者。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老師不僅要組織學生做好化學實驗,更要在化學試驗中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腦,與學生一起去完成化學實驗,不能像過去那樣演示完了就沒事了,而要手把手去引導學生做好化學實驗,跟學生一起討論實驗的結果,一起進行實驗的總結,在化學實驗中始終把自己作為一個參與者。
五、抓住教材的編排技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教材中許多內容都體現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圖,如每章中編排的大量“活動”內容既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知識的承載形式。有的活動可作為新課的導入,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有的則可以將“活動”內容有機地滲透到課堂中去。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課本在“眾多的人口”一節(jié)教學中讓學生讀“我國人口的增長”折線圖,分析我國人口數量的變化和人口增長的特點,了解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人口基數大、增長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帶來的嚴重的人口問題,從而理解我國實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長必須與地理環(huán)境、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道理,提高對我國人口政策的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總之,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入地分析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種信息,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創(chuàng)造各種探究學習的條件,設計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把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曉燕,苗深花.新課改前后初中化學教材的比較分析[J].新課程學習(中),2011(07)
[2]張德富.淺談新課改下初中化學教學方式的改變[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