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同花
我國傳統教學思維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的接受。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教學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發現,這一教學方式極大的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新課改之前,許多教學工作者普遍存在這樣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教師講的知識點越多、越詳細,學生就可以學得越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論證之后,1999年開始,國務院頒布了系列文件,大力推進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經過十多年的探索,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部分地區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是教師主導教學活動,學生被動的接受問題仍存在。這一問題是由于許多教師的傳統教學思想根深蒂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之后,很難做出根本性的變化。如若貿然采取新的教學思想進行教學,由于基礎不扎實,會導致“四不像”的問題出現,為保守起見,仍舊沿用以往教學方式,這樣導致教學實踐與新課程改革精神相悖。
其次,有些教師在理解新課程改革精神的時候過于片面,導致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偏差現象”。如許多教師在理解“課堂互動”這一概念的時候,單單的以提問帶過。這樣應付形式的貫徹新課程改革是無法將教學質量提高的。
最后,有教師認真學習新課程改革了,在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也一貫踐行這一理念了,但是仍舊無法把握自己在課程上的話語比重。“教師挑大梁”的現象普遍存在。
“先學后教”教學思維最早是洋思中學提出并踐行的,此后河南沁陽市永威中學成果復制了這以教學模式,在教育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圍繞“先學后教”的研究也逐漸增多,成果頗豐。結合這些研究成果和洋思中學、永威中學的成果教學經驗,我們可以知道“先學后教”教學方法的關鍵點在于“對學生的信任”和“授之以漁”。簡言之就是相信學生的實力,為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氛圍;為學生學習提供必要的方法作為參考。其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維納斯雕塑本身其實也是很成功的藝術品,但是雙臂的殘缺卻更加顯現出一種殘缺美,這種或許在一定的意義上比完美更加讓人喜愛。而教學過程中面面俱到的傳授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而且也能完成預期教學目的。但是,如果以啟發學生思維為目的的“先學后教”式教學方式授課的話,便能更好的突出這門課程的特性。這樣特性與教學方式的結合能最大可能的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挖掘學生在學生中的潛能。
但是作為一個全新教學思維,要想真正運用到實際教學工作中去,前期需得準備充分。畢竟在轉換學生思維上,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需要預測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第一、教師要解決課堂上教師、學生和課本之間的關系。心理學上,一個人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一件事才能提高記憶與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出一個平等地位,這樣雙方可以自己進行對話交流。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的時候,并不是作為權威向學生宣布,而應該是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相互討論。而學生這個時候應該是處于主動地位,不能被動的接受。文本作為一個資料,不應當是權威的象征,而只能是一個討論的基礎、前提。作為參考提供相當的資料而已。為了能更好的提高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教師在介紹完基本觀點知識之后,便可采取事先精心涉及的問題來啟發學生思考。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7課《我不是最弱小的》中,教師可以從夏天的周末同家人外出游玩的經歷開始提問,可以引導學生從游玩的見聞開始分析,然后啟發學生對游玩過程中的一些逸聞趣事進行回憶、思考。然后在拓展到一個具體、對自身影響深刻的事例去。用對話提問的方式從小處談起在發散到大的整體上來,最后的落腳點再轉到課文主題,“誰是最弱小的”?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提問、聊天方式,讓學生看到課文的時候有一直似曾相識的感覺,好似上周才和家人一起經歷過一樣。這樣,不用教師進行總結,學生就能自己對課文進行深刻的思考和學習了。
第二、為了能更好的對這種教學工作提供支持,學校首先要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不能一味的趕進度而忽視教學質量。在教學評價上也需要采取新的模式,側重考驗學生的思維方式與過程而非結果。課堂不必局限于教室,提供教室之外的學習環境對與學生興趣的激發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要想實現對課堂整體教學的把控,讓“先學后教”的課堂氛圍成為討論而不是喧鬧聊天,教師需要明確學生在每節課的任務,務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認為,每日事每日必。要讓學生在簡短的一節課時間內最大限度的完成任務,這樣使學生產生一種緊張感,利用這種緊張感鞭策學生集中精力,提高學習效率。除此之外,教師每節課還應該準備相應的“考試”。這種考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做試卷、答題,而是對學生課堂任務完成情況的檢查。如在把握課文之后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將自己的學習到的東西在黑板上迅速寫出來;同學之間互相回答疑問、糾正錯誤;同學一起作練習、作業等。
葉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工具,……要做到個個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語文教學才算對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份內的責任,才算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盡了份內的責任。”語文教學的任務是以培養訓練語文能力為主,對學生的測試當然應以檢測學生語文能力為主要目的,那些為考試而考試,甚至把學生當“敵人”進行關、卡、壓的做法都必須堅決廢除。“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運用過程中必須要靈活運用,不能一味的死搬硬套。因為農村學校學生情況與城市不同,即便同一區域的不同學校、班級的具體情況也會有所差異。教學方式的運用只是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才是最終的目標。
通過“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來引發學生學習的“洪流”,最后沖垮課堂沉悶的氣氛,實現教師授課不在吃力不討好,學生不再厭煩枯燥的地理課程而采取睡覺的這種雙贏的局面。而最終目的在于能讓學生養車獨立運用大腦思考去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樣不管在哪門課程學習上,就不會出現學不會,學不好的情況了。當教師在充分的課程準備前提下,通過“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解決現今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學業上的減壓。讓學生能真正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去參與到一些實際生活中的發明創造中去。最終形成由“要學生學”到“學生要學”的完美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