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萍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開展學生活動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客觀要求,應該充分認識高校學生活動在學生成長中的功能,明確學生工作思路,創建高校學生活動品牌,實現學生活動的全覆蓋,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競爭力。
關鍵詞:高校;學生活動;成長;作用機制
一、高校校園文化與學生活動
高等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有兩個主要途徑:一是課堂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二是課外學生活動熏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當前,高校學生活動的基本特點:第一,廣泛參與性。學生活動的策劃、組織、總結全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主體,校園活動的傳承和創新需要學生積極參與,離開了學生的廣泛參與,校園活動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義;第二,豐富多樣性。各高校都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學生社團活動、人文學術講座、各類競賽、社會實踐、臨床技能大賽等活動是學生進行學術探討,交流經驗,展現自我的舞臺,也滿足了不同學生不同層次的興趣愛好;第三,潛移默化性。高雅健康、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營造了良好的校園精神和文化氛圍,使生活在校園中的個體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方面發生潛移默化的認同和熏陶,從而實現其精神、心靈、性格等良性塑造,對大學生一生產生長久而深遠的影響
二、高校開展學生活動有助于學生成長
長期的高等教育辦學實踐證明,高校學生活動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引領導向功能、健全人格功能和實踐功能。
(一)引領導向功能
高校校園活動對學生成長的引領導向作用具體體現在政治上引領堅持正確方向,精神層次上引導追求崇高,個人品質上引導識別真善美、價值追求上引導服務他人和社會,民族大義上強調愛國主義。大學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高校學生在思想政治工作老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開展各項主題鮮明的學生活動,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引領作用,使學生在畢業離校走上工作崗位之前,不僅學會了過硬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在政治上、心智上、品行上、人生價值取向上等各方面走向成熟,逐漸成型的人生觀、價值觀繼續引領高校畢業生的未來人生之路
(二)人格健全功能
在校園活動開展過程中形成的學生非正式組織,具有如下人格健全功能:一是社會助長,團體活動有助于消除單調感和無助感,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二是補償功能,在正式群體不被滿足自身需要時,通過非正式群體可以使自己的才華、興趣、愛好得到展示和發揮,獲得心理滿足。在本研究里,人格健全側重強調學生活動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功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開發個體的情商和非智力因素,塑造良好的公民意識和法律意識,引導個體能進行良性和諧的人際溝通。
(三)實踐功能
實踐是學習的根本和歸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專業知識也只有通過實踐去應用,在實踐和應用過程中創造財富,這樣在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的同時,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課外學術作品大賽如專業技能大賽、創業計劃大賽等各類活動,提高學生的思辨認識水平,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創新能力,使他們成為一個懂理論會實踐的全才。
三、多措并舉提升學生活動開展效果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人翁意識
開展學生活動的宗旨是服務于學生全面發展,歸根結底學生成長是學生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學生活動的開展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具體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調查和跟蹤,借助網絡等平臺充分征詢活動覆蓋對象的意見和想法,使同學們盡最大可能發揮自己的創意,避免活動走形式化;第二是活動宣傳方式要多樣化,宣傳內容要到位,讓學生充分了解活動的內容,覺得不去參加就留下遺憾;第三是要充分發揮學生骨干和學生活動積極分子的積極性,加強活動組織者的培訓和提高
(二)建立完善學生活動的校內外支撐體系
學生活動功能有效性發揮需要一個完善的、強大的校內支持體系,首先應在認識層面看清學生活動對學生成長的價值,在資金上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在活動場地上為學生提供方便,比如向學生活動開放學校的報告廳等優質教育資源,在行動上讓學生感覺到是發自內心的重視;其次是選拔高素質、責任心強和具有愛心的學生活動指導老師,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輔導員擔任指導老師,這就要求學校選好輔導員、用好輔導員、重視輔導員,而輔導員則應加強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敬業精神,細致深入地加強學生活動開展過程中的方法指導;同時,還應聘請具有專業特長的老師作為學生活動的臨時指導老師,形成學生活動全方位的校內支撐體系。
(三)提高學生活動的吸引力
學生活動的吸引力是指某個活動在學生中被歡迎的程度、以及引起學生參與欲望的程度,主要受活動內容、形式和組織水平的影響。提高學生活動吸引力的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學生活動增強年級差異化、男女性別差異化和強化專業針對性。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和不同性別學生所關注的問題有很大區別,他們所需要鍛煉和提高的平臺和項目類型也是有所差異,避免學生活動出現“人人都可以參加,人人都不愿意參加”的現象;二是強化學生活動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責任心,提高他們的學生活動運作水平和指導水平。學生活動組織者的年齡層次、個人閱歷、責任心和能力等因素影響著學生活動的組織水平和實際效果;三是學生活動不宜過度頻繁,避免重復,活動項目的選擇和活動過程的控制都應追求精益求精,否則就會降低活動質量。
(四)創新學生參與學生活動的激勵機制
在豐富學生活動內容和提升學生活動水平的同時,需要創新工作理念和激勵機制,采用“他律”來促進每個學生都參與一定的學生活動。學生活動的參與率往往不能達到百分之百,還有一部分同學很少參加或幾乎不參加學生活動,原因在于:自信心不足、性格內向、網癮、缺乏關懷等等。因此,在發揮品牌學生活動的輻射和帶動效應的同時,通過完善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獎學金評比中適當側重學生參加活動的權重、合理設置有吸引力的獎項等激勵機制,督促和引導遠離學生活動的同學不被邊緣化。
五、結語
充分認識學生活動對學生成長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有利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結合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探索和把握學生活動對學生健康全面成長的作用規律,積極有效地開展學生活動,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荔.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推進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7.2:40-41;
[2]田德生.高校學生活動對學生成長作用機制研究[J].科教文匯,201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