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
摘要:改革與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是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體現,我們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發展對教育本質的認識,真正做到有效教學,不斷優化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結構,不斷創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模式,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樣才能真正落實高中政治新課程核心理念,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促進師生共同全面發展目標。
關鍵詞:高中政治;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學觀念,發揮學生為主體作用,增強教學實效性
傳統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所關注更多的是如何才能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由此課堂結構單調,教學方式呆板,教師往往是唱獨角戲,熱衷于“滿堂灌”,學生則成了知識的容器、考試的機器,其主體地位根本得不到有效發揮,厭學情緒嚴重,學習效率低下。在新課程下,要求教師對課堂結構進行合理搭配,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把主動權放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有效的主動學習
第一、重視課堂導入。人們常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頭應簡潔有力,提綱挈領,直奔中心,并具有趣味性,引人入勝。因此,就政治課教學而言,如果一堂課老師能設計出諸如小品導入,故事導入,設疑導入,新聞導入,討論導入等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參與熱情,喚起學生學習動機激活思維,則能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譬如:在探究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時,我問大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來叫什么名字。并指出他是受王守仁的“知是行之始”影響,將名字改為陶知行,但最終卻又改為陶行知。然后提問:“知”是什么,“行”是什么,到底“知是行之始”還是“行是知之始”?他們究竟是什么關系?
第二、精心設計提問。“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都是問號”。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效益。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一些精致的小問題。比如在講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關系的時候我用了這樣一則材料:據說,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沒寫完的《詠菊》詩,開頭兩句是:“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看后,不以為然,心想,菊花敢與秋霜戰,至死焦干枯爛,并不落瓣,怎么會“吹落黃花滿地金”呢?于是依韻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在這里我提問:大家想知道王安石和蘇東坡誰的觀點是正確的呢?這又能給我們表明什么樣的哲學道理?
第三、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過去傳統的教學體制下,上課教師講要點,復習時學生背要點,考試時一字不漏答要點。沒有其他生動的教學手段,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很多是模糊的。隨著多媒體逐漸進入課堂,過去單純的說教式教學就走到了盡頭。多媒體技術把色彩、動畫、音效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圖文并茂”,使學生身臨其境,輕松自然地把理論轉化為知識和能力,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在教學之前,根據教學要求,預先制定教學方案。它不同于以往的備課。以往的備課關注的是“教”,教師為如何講做準備,而教學設計關注的是“學”,探究的是“以學定教”;以往的備課往往是“目中無人”,而教學設計則“以人為本”,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教學設計既關注“意料之中”的事,又能盡量預想出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注重過程的生成性。每節政治課課前既要對該節課的重點、難點知識形成理性的認識,備好教材;又要備好學生、備好練習、備好作業,對學生的提問要有預見性,課堂中的練習和課后的作業要精心選擇,有針對性,提高做、講題的效率。另外,政治教師在進課堂前還要備教師自己,因為教師的精神面貌、神情、態度、心情,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與教師的課堂關系的融洽程度,從而影響到課堂組織、管理、教學及復習的效果。教師如果是以一種愉悅的心情走進課堂,以微笑、關懷的眼神面對學生,那么,教師對課堂的組織及教學就會順暢,整個課堂的氣氛就會輕松,學生聽課和學習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及效果也將會隨之提高,反之,就會下降。可見,教師課前的精心準備,是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效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四、合理編制適合本校學情的導學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導學案作為一種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在我們學校已經全面實行。當然,學案要從學生學的角度為學生提供教材分析;學習目標或要求;學法指導;預習要求;基礎知識的整理及能力的運用;拓展學習;學習反饋;學習評價等,但必須控制數量,突出重點知識、重點方法,精選有意義的、值得保存的問題情境和學習資料。實踐證明,學案精心設計后,如果學生在課前、課內、課后都能充分應用,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吳永軍,《新課程學習方式》,《南京師范出版社》,2005年
[2]白聰霞,《淺析高中思政課教學滲透以人為本思想》,《成人之路》,2011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