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祥
摘 要: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現狀及學科特點,著重從“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尊重個體差異”“給學生質疑的權力”“鏈接生活”四方面,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主體性教學進行了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引發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主體性教學;實踐;思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教師在專注地教,而較少看到學生在自主積極地學。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是一種機械的、單向的、專制的傳輸關系,整個教學活動主要是圍繞教師的“教”來進行。
語文教學之所以要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是由中國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給讀者多角度的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一篇文章,就應該允許有各種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許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既然如此,學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師、不同于教參的理解,又為何不可呢?
主體性教學的應運而生為我們醫治教學上的“滿堂灌”“一言堂”等頑疾提供了良藥。
一、對主體性教學的理性思考
1.主體性教學的內涵
主體性教學是指在教師激勵和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過程。它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施教的主體(起著主導的作用),學生做好學習的主體。雙方充分發揮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盡量讓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構建教師和學生互動、共同參加課堂活動的新模式。
2.主體性教學的原則
(1)主動性原則
在主體性教學中,為了有效地學習,學生應當在給定的條件下,盡量多地自己去發現要學習的材料,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建構性原則
主體性教學與皮亞杰首創的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觀點不謀而合。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建構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促進者。
(3)和諧性原則
在主體性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應在一個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層面上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主體性教學的實踐
1.營造氛圍,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1)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中,師生面對的是一個共同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師生雙方只有攜起手來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密切合作,才能找到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了感情傾向,學生才會自覺自愿地接受指導,并樂于請教,自主學習才能順利地進行。
(2)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樂學中激情飛揚
首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科特點,適當開展學生感興趣的各種活動,將教學內容游戲化,并創設合理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激情被充分調動起來。
如教學《看云識天氣》一課,導入新課時,我就采用了這種活動形式:
師:我們先來做個謎語游戲——運動會上都有它,請猜一個字。
生:動。
師:同學們認為呢?
生:不對。
師:誰再來猜猜?
生:云。
師:能不能說說你的根據?
生:因為“運”“動”“會”三個字中都有“云”字。
師:很好。同學們知不知道“云”字的繁體怎么寫?請一個同學來寫好嗎?
生:“雲”。
師:很好!我們能不能從這個字看出點什么呢?
生1:有“雨”字。
生2:和天氣有關。
生3:我覺得天上有云時,可能快要下雨了吧!
……
其次,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激趣,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性和直觀性的特點,可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容易感染學生情緒,充分調動學習者的視、聽覺功能。
如,在教學《化石吟》時,我就選用了蔣大為的《木魚石的傳說》導入:
同學們聽了歌曲,就會想象到精美的石頭怎么會唱歌,它怎樣講述著善良和美好。悠揚的歌聲中,學生思維活躍了,自然對這首科學抒情詩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
又如,在《三峽》一文的教學中,課前我先讓學生欣賞三峽的優美風光,讓學生對三峽有初步的感知,讓他們從畫面中感受到三峽兩岸的崇山峻嶺、峽谷險灘、水流湍急、林木青翠的景色
特點。
2.尊重個體差異,張揚個性,激揚學生生命
學生在生理、心理、知識背景、生活閱歷、性格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主體性教學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學生差異,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
(1)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因人而異,分層施教
了解學生,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更需合理地制訂教學目標,安排教學程序,考慮教學進度,選擇教學方法,使其與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能力水平相一致。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個體,制訂不同的目標,布置不同的任務,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
比如,在教學《散步》一文時,在整體感知后,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時,我就采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辦法,將全班進行分組,設計了以下問題:
①解決分歧取決于誰?為什么由“我”來決定呢?②“我”為什么會感到“責任重大”呢?③“我”作出了什么樣的決定?最后按我的決定做了嗎?④為什么說“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⑤你認為作者從中感悟到了什么?⑥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給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對以上問題,我對小組進行了合理分工,分別設立了組織者、記錄者、匯報者等角色,使每個成員都有了自己的任務。
(2)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給學生心靈釋放的
空間
在教學中,只有當學生能自主地去體察知識經驗、認識事物并獲得自己的感悟,激發起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的真情實感參與學習時,才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我在教學《詠雪》一課時,曾組織學生討論:
文中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么?你還能說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或好詩句嗎?
生1:“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
生2:“柳絮”一喻好。它有深刻的意蘊,能給人以春天來臨的感覺。
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暢所欲言,體驗真切,言之有理,他們的閱讀個性又一次得到了張揚。
3.給學生質疑的權利,讓學生大膽地探究文本
對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十個問題更有價值。把對文本質疑的權利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實施主體性教學的有效途徑。
具體的做法是:在學生接觸文本之前,把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鉆研文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的注意力放在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生成的問題上。
以《我的信念》為例,我要求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前提下,主動發現問題并大膽提出問題。結果,學生提出了很多有意義的問題,如:①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應具備怎樣的品質?②作者認為“人類也需要夢想家”,“夢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從哪件事可以看出作者就是這樣的夢想家?③為什么“孤獨地過著求學的歲月”,作者卻說是“美好快樂的回憶”呢?④為什么作者說科學家也應當是“一個小孩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態?
這些問題恰恰是我必須帶領學生探究解決的問題,它們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文本的熱情。這樣的課堂才真正是學生自己的課堂,這樣學生才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
4.鏈接生活,調動學生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一經與生活相聯系,必然生動活潑,事半功倍。
(1)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課堂中來
如教周密的《觀潮》,盡管學生可能讀得很認真,但也不一定能想象出海寧潮水波濤洶涌、勢如萬馬奔騰的壯觀景象,有的同學已親眼目睹過海寧潮水,有的在電視里見過,于是我事先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動手收集相關資料。
有了感性生活體驗做基礎,學生就能較容易地進行表象組合,形成接近于課文所描繪的形象,再聯系課文語言,從而有利于深入地體味分析語言的表現力并深刻理解文章主旨。
(2)把學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
語文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關。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教室的小課堂走向生活的大課堂,把學到的成果用到生活中去,這是實施主體性教學的更高層次的要求。
如教學泰戈爾的《金色花》一文,在學生深深陶醉于文中孩子對母親最圣潔、最美麗的愛中時,我適時啟發:
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
你準備變做什么美好的事物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呢?
生1:我要變成一串珍珠項鏈,掛在媽媽脖子上,讓媽媽更
美麗。
生2:我要變成小鳥,時刻飛在媽媽身邊,唱出美妙的歌給媽
媽聽。
生3:我要變成一個美麗的發卡,別在媽媽的秀發上,讓她更加年輕漂亮。
在美麗的想象中,在興奮的眼神中,我讀到了孩子們對母親無盡的愛。
三、實踐成效與思考
實踐證明,在初中語文課中開展主體性教學,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喚醒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精神,拉近了學生和生活的距離。所任教班級的學生也都較快地適應了,并煥發出了極大的學習熱情,嘗到了語文學習的快樂,語文素養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不過,主體性教學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扮演著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角色。由于課堂的可控制性與可預見性大大降低,所以不但要求教師的知識面更廣,而且要求教師有較高的組織協調能力、表達能力和教育教學理論修養。
除了對教師角色的準確界定與要求外,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諸如:有些學生閱讀缺乏耐心,處于囫圇吞棗狀態,其閱讀的主體性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些學生缺少必要的文化儲備,面對文本,不知所云。傳統教學壓抑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更有某些學生從來沒有在課堂上發過言,只要一講話便會臉紅、詞不達意。這些都有礙主體性教學的開展,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丁安廉.主體性教育的教學策略探索[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
[2]張天寶.主體性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