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強
摘 要:長期以來,人們關注的往往是教學中的認知因素,而對情感因素則缺乏應有的重視,這種失衡的教學違背了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導致一系列的惡果出現:學生厭學、學習效率下降、身心健康受損、個性片面發展等。對此現象進行深刻反思:教學改革只囿于認知領域,而沒有拓展到包括情感因素在內的廣闊視野里。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情感教育呢?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來釀造情感是很重要的因素。
關鍵詞:情感教育;現代化教具;語文教學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但同時又具有很強的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綜合性等特點,在新舊大綱強調語文人文性特點的情形下,語文的情感性因素也更凸顯出來。這說明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改善和發展學生對語文知識及語文能力的需要,從而培養學生對客觀事物和對象持正確的態度和體驗,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素質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了關鍵位置,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喚醒學生主體意識,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作為重要的目標。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去喚醒學生的心靈呢?用情感是最理想的方式。而充分使用多種教具,尤其是現代化教具來直觀、形象地進行教學,可以很好地釀造情感,從而感染學生。
教具的種類繁多,既包括實物、模型、掛圖等直觀教具,也包括幻燈、投影、錄像、錄音等現代化教具。教師在教學時從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實際的教學條件出發,可以選擇其中一種,也可以同時選用。比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時,由于學生對當時歷史的了解是空白的,為了增強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放一些革命烈士被殘殺的部分片段,讓學生在頭腦中樹立一個清晰的形象,然后再進行教學。這樣針對性更強,學生的情感也會更加投入,當然效果會更好。再如,要理解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娜松艞l,對于一般的學生來說這也許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如果教師出示一些魯迅先生的掛圖、塑像:濃密的“一”字形胡須,淺淺的平頭……一副永不服輸、永不低頭的形象就充分展示出來了,這也是理解魯迅先生是愛國民主戰士的基礎。于是學生帶著這樣的情感,便能準確地把握這一類文章的感情基調。有時候如果把課堂搬到大自然,教學效果也會大大地提升。例如,在教學周敦頤的《愛蓮說》時,由于學生沒有親自接觸過蓮,對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的高潔品質體會不是很深刻。如果能夠找到一片荷塘進行實物教學,讓學生用心觀察、體會,教師在一旁進行必要的點撥,任由學生的思緒紛飛,這時候教師再讓學生把自己的體會、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由于親自參與,親身經歷,學生不僅直觀了解了蓮的高潔品質,還會有自己更深的感悟,把這感悟書寫成文字,這樣的文章難道會不感人嗎?但這不是教學的最后環節,還可以進行比較,作者從幾個層次來寫蓮?突出了蓮的哪些品質?作者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然后再讓學生對比自己的作品,分析作品的優劣,揚長避短,這樣的教學方式可謂是“一舉多得”。課文具體內容學生很好地掌握了,寫作水平也有所提高,還有情感的點滴積累,也達到了相應的目的。在這過程中,要運用關愛、呵護,教師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始終應該是肯定、鼓勵、嚴格、嚴謹的。學生犯錯誤是難免的,如果教師不能用一顆寬容、慈愛的心去對待,相反總是批評、指責,學生不但不會改正錯誤,反而會對教師反感,進而對所學的科目失去興趣,甚至對一切事物都失去興趣。中學階段的學生逆反心理特強,經常的指責、批評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嚴重的甚至還會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古人云:“文之思也,其神遠矣。”通過生活顯示情境、實物演示、音樂渲染、圖畫再現、角色扮演等方式,學生從情感出發,自愿地接受該課的內容,更加地崇拜、尊敬教師,達到“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換。有的課文讓學生自己來解決最好,“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是應試教育的“奴隸”,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訓練是不足的。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教師努力的方向。例如,在講授周立波《分馬》這一課時,讓學生扮演文章的角色,并且說出怎樣分才合理,這背后又體現了什么。帶著明確的問題和自己濃郁的情感,學生的手、腦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從而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分角色去學習課文也適合契訶夫的《變色龍》,讓學生不僅扮演他們的形,更重要的是演出形后的神,即反映的社會現實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體現契訶夫諷刺小說的魅力。運用多種教具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教學過程,在虛擬的世界中傾注真情,其實也是學生自己在傾吐真情。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翟啟明.新課標語文教育論研究[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