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平
摘 要:歷史人物是歷史的主角,《義務教育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對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了明確要求。因而,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對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念,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結合教學實際從三方面談談引導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人物評價;教學策略
歷史人物是歷史的主角,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杰出人物是歷史活動的策劃者和指揮者,影響著歷史的進程。課程目標中有關歷史人物的要求是:“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學會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認識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貢獻,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智慧,初步理解個人和群體、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提高對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的識別判斷力,逐步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品質”。評價歷史人物成為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初中生由于知識不全面、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又受某些電視劇、電影等對歷史人物隨意“戲說”的影響,不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人物。因此,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對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念,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自己的探索與實踐,從明確評價原則、教給評價方法和注重實踐操作三方面談一下引導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策略。
一、明確評價原則
評價歷史人物總的原則就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具體就是:
1.歷史的觀點,科學的方法
列寧指出:“在分析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有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歷史人物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有一定的想法和做法,取得一定的成效,造成一定的危害,認識這些歷史問題需要回到當時的歷史情景中。
2.客觀的觀點,史證的方法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不僅要從歷史實際出發,而且要從歷史上的社會存在出發,在各種社會矛盾的相互聯系和發展中研究具體的歷史現象,盡量選取“真實”的材料,公正、客觀地解讀和闡釋歷史,做到“史由證來,證史一致”。
3.全面的觀點,一分為二的方法
許多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進程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但也會存在不足的一面。評價歷史人物,只能將人物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根據歷史所賦予的使命進行分析。既看其優點,又看到其不足,片面地“非此即彼”的觀點,必然導致對人物的委曲。
二、教給評價方法
現在大部分初中生評價歷史人物時感到無從下手,只好照抄課本,缺乏規范性和層次性。對此,在評價的格式上我總結出以下“三段論”:
1.說明人物的社會屬性
初中歷史課標中的歷史人物可以分成領袖人物、其他政治人物、科技人物和文化人物四類。學生在評述人物時,首先應明確說明他們的類別屬性。如,“秦始皇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華盛頓是美國杰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遷是中國古代杰出的史學家”。一句話言簡意賅地說明了人物的社會屬性及其影響。
2.簡述人物的主要事跡
評價歷史人物,需要用他們的具體言論、社會活動來論證評價其功過是非。因此,需要把與歷史人物有關的歷史活動或事跡,簡明扼要地羅列出來,基本方法有兩種:
一是分段列舉。有的歷史人物如唐玄宗、拿破侖等在不同的時期其功過是非不同,這就要分階段列舉他們的功過,使功過分明。例如,唐玄宗就可以分前期和后期來簡述。
二是分條列舉。有些歷史人物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孫中山、毛澤東、華盛頓等的功過在時間段上表現不明顯,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簡述他們的主要事跡。如漢武帝的事跡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幾個方面加以概述。
3.闡述對人物的看法
歷史人物的哪些活動值得我們肯定或否定?對這個歷史人物,你最終的評價是什么?從他身上,你能學到什么精神品質或得到什么啟示?這是學生的思想認識得以升華的關鍵一步,體現了“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如,學生評價“漢武帝”時寫到:“我覺得,漢武帝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用自己的雄才大略使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使國家鞏固、人民生活安定。從中,我得出一個結論‘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漢武帝的作為激勵著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要不斷開拓創新,勇攀高峰。”
三、注重實踐操作
正確評述歷史人物,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評價原則和方法,還要注重教學引導。主要有:
1.課堂滲透
歷史教材對涉及的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附帶了必要的人物圖片和引文(或詩句),圖文并茂,趣味性強,這就為人物教學提供了便利。
在課堂上,教師一方面可以借助于圖片,對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加以描述,增強人物的形象直觀性,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講“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邊觀察圖邊講述:“這位英勇的愛國將領,穿著威武的鎧甲,雙目炯炯有神,剛毅的眼神怒視著荷蘭殖民者,面對外敵的堅船利炮毫無畏懼,對戰爭充滿了必勝的信心。”通過生動的講述,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引文,引導學生富有感情地去品味,學習歷史人物的高貴品質,感悟崇高的人格魅力。如講“戚繼光”時,引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到戚繼光一心為國、淡泊名利的高貴精神,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專題訓練
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僅僅依靠課堂是不夠的。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每節課不可能單純地進行歷史人物的教學。因此,有必要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有序設計專題作業訓練,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首先,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從本周學習過的課文中,自己選定一至兩個重點歷史人物,結合課內外歷史知識,遵循人物評價的基本要求,予以合理評價。字數150左右。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及時鞏固課內知識,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整合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搜集、整理、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其次,教師對每位學生的評價作業要及時認真批改,隨時發現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并標出其中的精妙語句,寫好評語,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對寫作不規范、不得要領的學生單獨輔導,務必使其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再次,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展示個別學生的優秀作業,讓學生介紹寫作技巧及經驗,其余學生觀摩學習,以便吸收引用。同時,將出現典型錯誤的作業利用投影儀匿名展示,引導學生討論存在的缺點,以吸取教訓。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可以相互借鑒,不斷學習,逐步提高評述歷史人物的能力。
最后,教師除了將評選出的優秀作品在學校宣傳欄及學校網頁上展覽外,還要將這些成果集結成冊,予以保存,以示褒獎。
3.課外拓展
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實地參觀歷史人物故居、開展編制手抄報、辯論會等課外活動,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拉近學生與歷史人物的距離,實現三維目標。例如,每單元結束時,教師選定兩、三個重點人物,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編制手抄報。不限制主題和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這樣可以使學生深入掌握教材內容,加深對歷史人物的認識。
總之,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學生不僅提高了歷史知識學習的效果,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強了學生分析、解決和表述問題的能力,而且幫助學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與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激發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民族自豪感產生了積極影響,較好地實現了課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