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玲
摘 要:初中生由熟悉的初中校園跨入未知的高中校園,除了環境的不適應,學習也會產生一定的不銜接,因為高中課程相對初中課程來說難度大、內容多,他們一時間不知道如何應對,繼而出現了成績下滑的現象。所以,怎樣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初高中英語銜接是每一位英語教師應考慮的問題。針對學生遇到的一些問題作出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希望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做好初高中英語銜接。
關鍵詞:初中英語;高中英語;銜接
據我所知,其實一些學生英語成績并不一直都是差的,但是升入高中后感覺英語學習吃力,甚至感覺很難,那么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通過這十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高中課程難度增大,而學生并沒有改變學習方式,還是按照在初中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從而導致難以適應高中教學,從而成績一降再降形成惡性循環。那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有哪些?筆者認為主要有教材、教法、學法三個因素。
一、影響高一新生跨越英語學習門檻的主要因素
1.教學內容因素
自從我省推行新課標以來,各地選用不同版本的英語教材。比如一些初級中學使用的是仁愛版的教材,有的學校用的是人教版的新課標,而高中階段各學校都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這樣一來教材的銜接問題就成為制約高一新生學習的一個方面。而且,初中英語教學內容簡單易懂,對學生的詞匯要求不高。但是高中英語課程相對來說無論是語法、知識點還是詞匯量都有了明顯增多,這就要求高中生尤其是高一新生學生要盡快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況適應英語學習。
2.教師的教法因素
初中英語教學內容大多淺顯易懂,句法簡單,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需要幫助學生反復操練,就能取得顯著的效果。在我們貴州這樣的欠發達地區,初中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常是對課文逐詞逐句翻譯,遇到生詞也是直接告知學生詞義并帶讀。而高中課程內容多,教師講解完知識點基本上沒有時間了,這就要求學生課后要勤溫習,對習慣于初中進度的高一新生來說這是一大
挑戰。
3.學生的學法因素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習慣坐等老師翻譯,對字、詞、句的掌握局限于死記硬背,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而高中則要求學生聯想記憶,發散思維,尋找規律,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促進初高中英語課堂銜接的主要策略
1.加強英語學習方法的傳授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對于學習者的學習能力要求更高,所以要求教師必須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比如,遇到生詞、長難句要引導學生通過查閱字典,及手頭現有的工具書,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做學生的翻譯官。
2.降低起點,提高效率
我們貴州地區,尤其是偏遠的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村,大部分高中生英語學習起步晚,底子薄。因此,在高一英語教學過程中必須從實際出發,降低標準和要求,教學速度盡量控制得慢一些,注重教學效率。我認為想要做好銜接首先應幫助學生樹立英語學習的自信心,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只有這樣,學生學起來才能不費力,教師教學不吃力。
3.注重閱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閱讀是高中英語學習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況中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學生對字詞句以及篇章的掌握也需要通過有效閱讀來實現。所以,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指導,并要求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好閱讀筆記,對閱讀中的一些不理解的內容進行分析和討論,培養同學們的自學能力和鍛煉他們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4.提升聽課能力,提高聽課效率
聽課尤其是高效聽課并非局限于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聽、想、讀、寫,看等相結合。高中階段要求學生聽課要做到“五到”。即:耳到、心到、口到、手到、眼到。耳到就要求學生在聽課時要全神貫注聽老師的分析、講解;心到要求學生學習時用心領悟,主動學習;口到于要求學生多讀字、詞、句、篇章;眼到,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找出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的規律;手到則要求學生要勤于動筆。
5.變“趕鴨子上架”為“饞貓挨著鍋臺轉”
新課改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中心交給學生,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扮演著引導者、服務者、幫助者的角色。因此,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構建“高效、生態”的初、高中銜接課堂,就要力求在教學中做到授之以漁而不是單純地授之以魚,此外還要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創設教學情境等,以此幫助學生重拾學習信心,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求知,進而幫助學生順利、高效地完成初高中英語學習的銜接。
參考文獻:
周君芬.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