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九新
摘 要:語文課堂要實現高效必須做到:目標要精簡,簡明而不失品位;問題要簡約,簡約而不失精彩;環節要簡要,簡要而不失到位。語文教學追尋的簡簡單單,其實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返璞歸真,是對語文學習本質的一種回歸。
關鍵詞:語文課堂;簡約;高效
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盡可能用簡約的方式,引導學生徜徉浩瀚的語言文學,努力讓學生在愉快而踏實中進步,從中感受幸福的語文學習。這客觀要求語文教學要變繁雜為
簡約。
一、問題制定簡約化,簡約而不失精彩
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及文本三者的對話過程。教學要做到簡約而精彩,教師必須正確理解對話的本質,以話題引領對話,把握好教學中問題的設計。
經過多年的課程改革,閱讀教學有了較大的改觀。但又出現新的不足,即,課堂問題設置過多,這種新“滿堂灌”,取代了原來教師講解過多的舊“滿堂灌”。主要表現為:課堂教學流程中新課內容學習基本上被教師設置的一系列問題占領了,學生在課堂上忙于尋找問題的答案,沒時間自己去充分走進文本,去思考、體會、揣摩、感悟文本中的意蘊,有的學生為了應付老師的問題,竟借助各種教學輔導用書,不經自己頭腦思考,而是找到相應的答案回答了事。這種貌似緊湊的課堂節奏,其實明顯體現出學生思考的膚淺化,學生沒能真正消化理解,沒有好的課堂生成性問題,更談不上課堂收獲。聽過一堂教學片區開展的《藤野先生》的公開課,在30分鐘的課文分析時間里,他竟設計了大小達16個要學生思考回答的問題。以致出現學生還沒思考完這個,緊接著就要思考回答下一個。一些關鍵的問題,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才剛開始進入主題,由于時間關系,老師就打住,強行讓學生停止,繼而進行講解,造成“啟而不發”,學生思考膚淺,文本解讀不深。看似熱鬧的一堂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得到有效的收獲。
課堂是有固定的時間限制的,同是一堂課,教師設置的問題多,提問的時間自然就多了,這樣擠占了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時間。語文學科的特點,非常注重學習主體的個人感知實踐。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開展積極主動的對話,這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安排時間給學生。減少設置的問題數量,力求做到讓問題量少而質高。一般而言,一堂語文課中所設課文內容的問題限定在4個以內為佳。這也要求教師緊扣教學主目標,精簡問題,提高所設問題的質量,讓學生在自行研讀中,自主感悟后再作回答,這樣的問題才簡約而精彩、量少而高效。
二、手段運用簡便化,簡便而不失高效
學習語文,應當充分遵循本民族語言的特點和學習規律。課堂教學設計,要切合所授課內容的教學實際。一段時間以來,很多語文公開課堂,過多展現現代教育數字媒體的功能,圖像、文字、聲音等齊上陣,使語文課“光怪陸離”“精彩紛呈”。其實,現代教學手段是一把雙刃劍。適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確能幫助學生學習語文;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局限學生的想象,扼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審美創造,阻礙學生學習語文。有位教師在進行《中國石拱橋》的導入時,運用多媒體的十幾張幻燈片展示了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橋,花費了近6分鐘,讓人覺得仿佛是在上有關橋知識的綜合實踐課。雖然課堂上讓學生飽覽了各種橋,但沖淡了本堂課的主要教學目標,造成舍本逐末、主次不分。
現代教學手段只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不能喧賓奪主,要合理應用。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認真鉆研教材,研讀文本,以平常心來上常態課。教師用自己生動的語言,優良的教學技藝帶著學生走進文本,學習文本語言,體驗、感悟文本的情感,使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結合。真正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在上例進行《中國石拱橋》的導入時,運用多媒體只需展示幾張有關中國石拱橋的幻燈片,如比較典型的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幻燈片,課堂上再結合課文中對這兩座石拱橋的文字介紹進行教學,這樣圖文并茂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發揮了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根本不需要展示與石拱橋無關的其他橋梁的幻燈片。
“樸素是優雅的靈魂。”聽余映潮、錢夢龍等老師的課,他們的課堂,現代教育手段并不多見,但是卻以質樸而簡潔的教學語言,讓學生能在課堂上認真地聽,盡情地說,深入地讀,隨之自然也能愉快地寫了。這種簡便而樸素的美,才是高效的大美!
簡簡單單的語文課堂,應是簡明而不失品位,簡約而不失精彩,簡化而不失實在,簡要而不失到位,簡便而不失高效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學追尋的簡簡單單,其實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返璞歸真。這種“簡單”是對冗繁的語文課堂的一種“清洗”,是對語文學習本質的一種回歸,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是洞開學生的心門,抹亮學生的底色,讓學生從文本,從課堂的小天地走向生活的大世界,是學生自身主動意識的一種彰顯。
參考文獻:
[1]劉艷華.讓語文課堂教學簡約高效[J].吉林教育,2011(5).
[2]陳貴有.構建簡約高效的語文課堂[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