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義 韓文民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工業工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為了培養出適應社會變化和企業需求的工業工程人才,首先分析了國內外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的現狀,然后歸納了我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的三種基本模式和多種復合模式,并探析了不同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總結得出了我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最后以江蘇科技大學為例,給出了江蘇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的建議。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demand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alent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order to cultivat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an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summarizes three basic mode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in China and a variety of composite model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hina. Finally, tak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it gives the suggestions on the training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關鍵詞:工業工程;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模式
Key words: industrial engineering;talent training;talent training mode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3-0230-03
0 引言
工業工程(Industiral Engineering: IE)于20世紀初產生于美國。隨著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工程不斷地吸收現代科技的成果,逐步形成了一門綜合運用數學、管理學、系統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對整個系統進行設計和優化,力求用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多的收入,使整個系統達到最優的交叉工程學科[1,5]。工業工程產生于制造業,并在制造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由于吸收了其它多種學科的知識,現代工業工程廣泛應用于制造業以外的其它行業,比如政府部門、醫院、銀行、建筑業、交通運輸業、航空、金融等。工業工程的研究和應用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推動生產力的重要技術之一[2]。
當前,發展工業工程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工業工程人才的培養。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尤其是制造企業,對工業工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對工業工程人才的知識要求也不斷增加,對工業工程人才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我國,由于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工業工程人才培養存在諸多問題。通過引用和模仿國外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所培養的工業工程人才并不能夠完全適應企業需求變化。因此,在經濟快速發展和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國工業工程人才的培養模式要適時轉變,以培養適應企業需求和社會變化的人才[6]。
1 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現狀
1.1 美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現狀
工業工程已成為美國工程學院七大學科之一,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有工業工程系[4]。美國工業工程專業主要偏重于運籌學和人因工程,重視利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對整個系統進行優化,而不僅僅優化單元問題。因此,美國工業工程教育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數學基礎,同時還要學習較多工學、計算機和管理學的課程。對于專業課程,美國工業工程教育則強調實踐和案例教學。
美國工業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前景很廣闊,可以在工程、管理、科研和咨詢等領域獲得很多就業機會,也能在服務業、公共事務、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和設計開發工作。根據有關數據顯示,美國大部分工業工程學生畢業后進入工業界,成為企業管理人員、部門主管、工業工程師或機械工程師。同時數據還表明,在美國,將近一半的企業CEO曾就讀于工業工程專業。
1.2 日本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現狀
日本也是很早就重視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的國家。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日本早稻田大學就開設了工業工程專業,開創了日本工業工程教育的先河[3]。目前,日本開設工業工程專業的大學有近百所,其中包含早稻田大學,東京工業大學等日本一流大學。在日本,工業工程專業通常在工學部,其工業工程教育主要是致力于培養具有工學和管理學背景,以及開拓精神的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人才。日本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范圍很廣泛,除了制造業以外,還包括金融、證券、保險和咨詢等服務業。
1.3 我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現狀
1.3.1 國內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現狀
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開展工業工程教育的時間比較晚,但是發展較為迅速。截止2013年,有超過200所高校開設工業工程專業。在我國,高校工業工程專業的設置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把工業工程專業歸為工學范疇,比如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另一類是把工業工程專業設置在管理學院,比如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
國內工業工程教育要求學生既要掌握管理學,又要掌握工程管理理論和工程技術,目標是培養高級復合技術人才。但是國內工業工程人才培養質量,尤其學生的工程素質一直存在問題。國內工業工程畢業生普遍存在缺乏企業工作背景、動手能力弱等不足,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國內工業工程人才的培養。國內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范圍也很廣泛,包括行政管理部門、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制造業、服務業等。
1.3.2 港臺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現狀
早期臺灣的工業工程教育主要是效仿美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臺灣工業工程教育日趨完善,已有將近20所高校開設工業工程專業[3]。在臺灣,工業工程人才的培養很受重視,即便如此,工業工程人才仍處于緊缺狀態。隨著臺灣產業結構轉型,對工業工程人才的需求也產生了變化。雖然臺灣不同高校工業工程教育的側重點不同,但是工業工程人才培養都會強調工程技術和管理學的合理結合。
香港工業工程教育主要以香港大學為代表,為了培養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且掌握工程技術和管理理論的香港地區急需人才[3]。這就要求畢業生具備廣泛的基礎技能,同時掌握營銷、產品開發、制造系統、商業管理和財務信息控制等方面的知識。
2 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歸納分析
與其它本科專業教育一樣,工業工程人才培養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并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為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的人才[7,8]。除此之外,工業工程人才培養還要具有地方特色[9]。工業工程專業需要培養既懂工程技術,又掌握管理理論,并具備一定的創新和研發能力的復合創新型人才。
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為在工業工程教育思想指導下,為實現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目標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結構狀態和運行機制[10]。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同時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看作人才培養目標、制度、過程的一種簡要組合,包括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培養途徑、教學運行機制和教學組織形式等要素[11]。下面將對我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為不同高校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和選擇提供決策參考。
2.1 基本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從培養能力視角,我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分為三類:以管理能力為主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以工程技術能力為主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以及以專業技術能力為主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①以管理能力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該人才培養模式下,工業工程專業通常設置在管理學院,人才培養以管理能力為主,以工程技術能力為輔,強調管理科學與工程和工程技術的高度結合。該模式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工程技術的基礎之上,對整個生產系統進行設計和改善,強調學生運用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的理論對生產系統進行分析和設計,并對實施的效果進行技術性和經濟性評價,以提高企業的整體運行效率和效益[8,12]。這類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典型代表高校有天津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
②以工程技術能力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該人才培養模式下,工業工程專業通常設置在機械工程學院或者工學院,人才培養以工程技術能力為主,以管理能力為輔。該模式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工程技術基礎,強調學生的工程設計和工程技術應用能力[8,12]。歐美國家的工業工程人才的培養,尤其是美國,普遍采用該模式。這類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典型代表高校有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和重慶大學。
③以專業技術能力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該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學生對某一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如電子、電氣、冶金、化工等,具有很強的產業導向性[8,12]。這類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典型代表高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東北大學。
2.2 復合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在基本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之上,我國學者又提出了市場導向型、大學精神導向型、職業規劃型、校企聯合型、產學研合作型等復合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市場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型強調培養學生的項目管理能力和團隊精神[13]。大學精神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強調,人才培養過程中大學精神的培養;為了培養學生的大學精神,課程設計應包含工程通論、倫理學和方法論[13]。職業生涯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強調人才培養必須以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社會為前提,以實現我國市場經濟和諧發展為目標[13]。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在工業工程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重新審視高等院校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形成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12]。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利用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的不同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培養適合企業發展所需的應用創新型人才[16]。基于動態規劃思想的啟發式人才培養模式強調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先幫助學生確定成才目標和個人定位,然后自后向前,對學生當前大學階段的培養進行決策[17]。應用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工業工程人才培養要與社會工業工程人才需求對接,以及高校專業教學要與實際工作對接,增強學生就業的針對性,實現學生、學校、企業和社會多贏的局面[18]。面向低碳經濟的人才培養模式強調人才培養必須以低碳經濟為理念,建立適應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工業工程人才[19]。
2.3 我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思考
通過對我國現有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分析可知,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應具備以下特點:
首先,學制設計靈活。針對不同的培養目標和學生自身特點和愿望,可以設立四年制本科班和六年制或者五年制本碩連讀班。對于四年制本科班,前兩年以公共和管理基礎課程學習為主,后兩年以工業工程專業課程學習為主,同時強化實驗和實踐教學,安排去企業實踐和實習,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對于六年制碩士班,可以采用“2+2+2”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前兩年以公共和管理基礎課程學習為主,接著兩年以工業工程專業課程學習為主,并加強實驗和實踐訓練,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最后兩年根據學生的興趣,針對性地加強科研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和科研能力。對于五年制碩士,可以采用“3+2”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前三年以公共基礎課和工業工程專業課程學習為主,后兩年則轉入碩士階段學習,以科研能力培訓為主。
其次,課程設置多樣化。課程設置應滿足“基礎課+專業課+特色課”的模式,并配一定量的選修課,滿足學生不同的知識需求。基礎課程設置既要重視自然科學基礎、工程基礎和技術基礎,又要重視政治理論基礎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以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9]。專業課程設置既要強調專業化,又要強調綜合化,這里專業化指工程技術專業知識,綜合化強調除工程技術以外其它學科知識,目的是使學生具備多學科的知識背景。特色課是指根據培養目標,針對不同行業,比如航空,造船,化工等,所設置的針對性較強的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在某行業的競爭力。選修課的設置應全面,以滿足學生對不同知識的需求,同時應具備時效性。
再次,教學中強調實驗和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實驗和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主要手段,同時實驗和實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起和求知欲,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為了推進工業工程人才培養中實驗和實踐教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5]:首先,應重視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以及實驗教學方法和校外實習方法改革。其次,應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教學方法。最后,應重視設立第二課堂實踐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鍛煉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
最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尤其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應積極鼓勵和支持教師去企業調研,倡導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比如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實驗教學等,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 江蘇科技大學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建議
江蘇科技大學坐落于江蘇鎮江市,是一所以船舶工業為特色的工科院校。2012年江蘇省政府和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簽署協議共建江蘇科技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工業工程專業設置在經濟管理學院,于2000年開始招生,是江蘇省內較早開設工業工程專業的高校。當前,為了突出江蘇科技大學在船舶工業方面的特色,工業工程專業提出培養面向現代制造業和船舶工業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江蘇科技大學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噬待改變和創新,給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首先,改變現有單一學制招生。除現有四年制本科生班,依托于工業工程碩士點,考慮招收六年制本碩連讀班,以系統地培養從事生產崗位的工程技術人員、從事管理崗位的企業管理人員等不同層次的人才。
其次,課程設置突出現代制造業和船舶工業。在傳統的公共基礎課、管理基礎課、工業工程專業課以外,考慮設置與現代制造業,尤其船舶工業方面的課程,使學生具備更為豐富和扎實的現代制造業和船舶工業方面的知識,以突出學生在船舶工業方面的特色。
最后,加強實驗和實踐教學。依托經濟管理學院實驗中心,該中心由江蘇省財政廳出資共建,實驗設備齊全且先進,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與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合作,利用該院船舶工程教學示范中心和船舶數字化設計制造工程教育中心,培養學生在船舶工業方面的優勢和特色能力。利用江蘇省制造業比較發達的優勢,與相關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加強學生去企業實習、實踐,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易樹平,郭伏.工業工程基礎[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2]莊品.創新型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價值工程,2011:6-7.
[3]胡羅克,楊其華,陳勇.國內外工業工程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比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3):102-106.
[4]姚建,王知強,吳越.淺談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J].煤炭技術,2013,32(4):218-220.
[5]劉勝,林紅,楊育,郭晶晶.復雜就業環境下的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及對策[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10):187-190.
[6]孫建華,施進發.淺談高校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J].工業工程,2002,5(2):58-60.
[7]楊維平,施文麗.工業工程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4):90-94.
[8]李衛紅.工業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及模式的創新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0,23(4):83-86.
[9]趙曉聞,林建.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國際比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10]詹月林,馬如宏.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思考[J].鹽城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6(4):67-70.
[11]王東生.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的校企聯合研究[J].經濟視角,2011(1):74-75.
[12]孔繁森.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9(5):40-42.
[13]楊放.關于高校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培養物流人才的探索[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8(1):36-38.
[14]丁雯,張愛霞,夏大平.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分析[J].現代企業教育,2011(3):147-148.
[15]余建國,馮梅琳,黃鵬鵬,伍建軍,張啟忠.基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11):3-4.
[16]蔣南云,方葉祥,蔡虹.基于動態規劃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2):58-59.
[17]陳寶國.應用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新西部,2013(2):192-194.
[18]苑清敏,楊蕊,賴瑾慕.面向低碳經濟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法研究,201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