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唯一
【摘要】學生自主游戲,教師適度指導,引發了教師兒童觀與教育觀以及課程觀的改變,以環境材料上打破空間規則限制,力求多種材料支持游戲,由此促進了幼兒的發展:自發性的游戲能激發孩子無限的潛能,孩子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都可以得到體現。
【關鍵詞】幼兒;游戲;自由;自主;愉悅;老師;有效介入
《綱要》中指出,游戲是幼兒自由自主參與,并能從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經驗的活動,它能夠為幼兒提供愉快、充實、具有挑戰性的探索機會,促使幼兒健康順利發展。
在課程游戲化全面推開的今天,游戲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那么在孩子游戲時,老師應當從何入手?何時介入?以何種方式介入?孩子怎樣才能獲得最大的發展?我將結合兩次中班“槍戰”游戲的案例來闡述自己的一些看法,并從中引發一些思考。
一、緣起:首次“槍戰”
[活動背景]
游戲時間,孩子們各自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區域開始游戲。祺祺、甜甜、嘟嘟、均均選擇了去建構區用積木進行拼插,戰車、大炮、手槍……一件件自己喜歡的武器很快被創造了出來。小建筑師們互相討論著,講述自己的武器如何神奇、有著怎樣強大的功能。
我上前詢問:“你們這么快就造好了自己的武器,太厲害了。”祺祺說:“對呀,我插的是機關槍,可以連續發射很多子彈。” 均均說:“我插的是機關炮槍,很厲害。”幾個孩子先是自顧自地站在桌子旁邊拼插,一會兒工夫,他們就陸續跑到了教室前面的小椅子上,玩起了打仗的游戲。
[活動實錄]
祺祺、甜甜、嘟嘟、均均手里各有一把槍,只見四個人用椅背作掩護,趴在椅子上開始射擊。祺祺邊射擊邊招呼其他同伴:“給我打,狠狠地打!”孩子們邊打邊模仿著射擊的聲音。
我走過去問:“你們的敵人是誰啊?”嘟嘟說:“壞蛋。”“他們在哪兒呢?”嘟嘟說:“他們在車上呢,我們要趁著他們還沒下車就把他們打死。”
我離開“戰場”來到小醫院,發現醫院的醫生很清閑,沒有病人來看病,于是就想從“戰場”上拉一些病人,讓醫生們有事可做。于是我返回戰場,對祺祺說:“我當你們的敵人吧。小心,我要進攻了。”祺祺被擊中了。“祺祺,你受傷了。”“沒事”。還沒等我上去問“需要送醫院嗎”,祺祺就一下子從地上站起來,拿起槍繼續“戰斗”。
[分析反思]
對于孩子們來說,有沒有敵人并不重要,拿著自己造的槍自由地射擊才是最重要的。祺祺被擊中,我本想引導其他孩子帶著受傷的祺祺去醫院療傷,但是正在投入戰斗的祺祺并不愿意離開戰場,看得出,孩子們此時的興趣主要在射擊上。
很明顯,此時老師不能以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個人所感為由介入孩子的游戲,不應居高臨下地去指導或“支持”游戲者。
二、驚喜:二次槍戰
[活動背景]
過了幾天,又到了游戲時間,幾個孩子拿著自己插好的槍又開始了作戰游戲。這次他們沒有像之前那樣一起朝著假想的敵人射擊,而是自然地分成兩組,相互射擊。只見均均悄悄地把門外的一個紙箱放到了“戰場”邊上,靠近門的地方。甜甜最先發現了紙箱,立馬問:“這個紙箱是做什么的?”我說:“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均均挪開紙箱,自己藏到了里面,他把槍放到紙箱上的洞洞里假裝朝外射擊,嘴巴里不時發出射擊的聲音。
[活動實錄]
均均的游戲還吸引了許多小朋友,幾個孩子一起躲到了紙箱里面。玩具籃子里還有一些他們自己拼插的小圓柱,嘟嘟打了一會兒槍,拿起一個小圓柱假裝扔出去,同時嘴里發出爆炸的聲音,哈哈,原來籃子里裝的是“炸彈”呀。
“戰斗”持續了幾分鐘后,均均攙著嘟嘟離開“戰場”朝醫院走去,我問:“怎么了?他受傷了嗎?”均均說:“他中毒了,我要送他去醫院。”嘟嘟被送到醫院后,醫生忙著給他打吊瓶、喂藥。
[分析反思]
新的材料帶動了孩子們的游戲興趣,在游戲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以孩子為主體,老師為引導開展活動是多么的重要。
第一次游戲時是老師要“制造病人”,孩子們不配合,甚至一點都不感興趣。第二次游戲時孩子們卻自發地去醫院了。現在想想,老師上次的介入是不是有些著急了呢?當游戲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病號”自然就產生了。這一次的“放手”讓我再次認識到,把游戲還給孩子,給他們多一點時間慢慢探索,多提供一些低結構材料,就會看到不一樣的精彩。
因此,在孩子游戲時老師何時介入,以何種方式介入,前提就是要先靜心觀察孩子,這樣老師才能準確做出判斷,決定是否給予指導以及給予什么樣的指導。我們需要做的是:觀察在前,判斷在后;孩子探索在前,老師指導在后;孩子表述在前,老師追問在后。只有如此,才能給予每個孩子適宜的支持,真正發揮游戲對于每個孩子發展的獨特價值。
三、兩次游戲后我的思考
(一)老師的變化與成長
1. 兒童觀與教育觀的改變。
看到孩子們充滿創造性的游戲,老師的觀念徹底轉變了。從兩次游戲中可以看出老師由之前的預設多、控制多轉變為觀察多、理解多、追隨多。
那時的我普遍認為,在建構區里只能有常規的拼插和搭建,但是現在,我會從積極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的自發游戲,觀察比以前更細致了,能夠關注孩子與環境、材料、同伴的互動,也能關注孩子在活動中自發的表達、表現。瞧,今天的游戲中有建構、有角色、有情境、有對話、有合作、更有創造。我們慢慢地開始從以前關注老師的“教”到現在關注幼兒的“學”;從關注知識經驗的習得到現在開始關注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
2. 課程觀的改變。
老師不再“嘔心瀝血”的“預設和組織”活動,執著于孩子是否喜歡,是否會玩,老師從以前的看著、管著到慢慢地退出游戲,孩子們得到的發展機會多了,我們也發現了更多的教育價值所在。游戲的主體是孩子,老師能做的就是給予更多的支持,放手不失為好選擇。
孩子在前,老師在后。關注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行為。老師在介入孩子的游戲之前,要進行充分的觀察和專業的識別、判斷,盡量不要盲目指導,支持不能變成干預、干擾。
(二)環境材料的變化
老師思想觀念的轉變引發了行動上的轉變,繼而落實在環境、材料的變化中。
1. 打破空間規則限制。
《指南》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尊重幼兒的意愿與需求。我會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今天的游戲中,你們是怎么玩的?遇到什么問題了嗎?如果覺得“打仗”的地方小了,孩子們完全可以自主商量并尋找安全的新場地來開展游戲。我會和孩子們一起準備地墊、毯子,孩子們不僅可以在地上無限延長擺著玩,還可以靈活地找塊空地鋪上地墊坐著玩。孩子們會自己尋找適合的空間來開展游戲,這不正是最好的學習嗎?
2. 多種材料支持游戲。
材料不是老師給的,是孩子們自主尋找的。材料從低結構走向高結構,一物多玩的可能越來越多,孩子們以物代物的能力不斷增強。
游戲中,因為紙箱的出現,孩子們新的游戲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豐富的材料,讓孩子們有了不斷與材料互動的機會。因此我會和孩子們一起繼續收集豐富多樣的低結構材料,與孩子們討論還有哪些物品可以豐富游戲內容,為孩子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三)孩子的變化
1. 自發性的游戲能激發孩子無限的潛能。
孩子們對空間和材料有了一定的選擇權和掌控權,“玩什么、怎么玩、在哪玩”他們說了算。經過了兩次的打仗游戲,孩子們已經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射擊,他們自己生成了很多的游戲情節。
過了幾天,“戰場”上迎來了一位女戰士東東,東東不大會插槍,祺祺主動幫她插了兩把小手槍。醫院里的醫生也不只在醫院等待傷員去療傷,還拿著自己的小藥箱走進“戰場”,去給受傷的戰士包扎。在這些情節中,孩子們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2. 孩子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都可以得到體現。
在游戲中,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從教室門外抬出紙箱來,打仗時,他們用紙箱作掩護來射擊。看得出,他們玩游戲的主動性和游戲水平在不斷提高。
對于打仗這樣的游戲,孩子們的興趣點在哪兒呢?奔跑的快樂、追逐的樂趣、玩打仗游戲的刺激、擺弄武器的滿足……這就是孩子們的游戲,天馬行空,自由自在,出戲入戲,心照不宣!
在孩子們的游戲中是沒有類別之分的,常常是建構、角色、運動、表演等游戲類型融在一起,其實,這才是孩子游戲的真實狀態。隨著老師的“退后”,我看到了孩子們的自發、討論、決定、準備、合作、創新、靈活、自信……孩子們以最本真的方式在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中感知世界、體驗生活,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和行動,重新詮釋了游戲的真諦。
孩子是自己的游戲設計者,我的游戲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