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業革命以前,玻璃一直被用于生產以實用目的為主的物品,盡管傳統玻璃工藝在工業革命的促動下進入了大規模工業生產的時代,高產量機械化生產替代了小規模手工制作,然而玻璃仍是作為一種日用器的生產原料,而非藝術媒價。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中,Louis Comfort Tiffany與Emile Galle都曾突破傳統,設計過具有現代特征的玻璃工藝品。隨著玻璃工藝的進步和現代藝術的影響,玻璃作為一種創作媒介而不是生產材料在藝術家手中獲得新生,藝術家展示著他們的天賦,不斷增強著玻璃的表現性,玻璃藝術的創作空間越來越廣闊、越來越自由。深入研究材料特性,創造可能的條件,走出架上,擴展到公共空間, 已經成為現代玻璃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關鍵詞:玻璃藝術;公共空間;材料語言
一、現代裝置玻璃藝術必然進入公共空間
(一)現代裝置玻璃藝術的創作方式
現代玻璃藝術與傳統玻璃工藝的思維與創作方式有著根本的區別,它所體現的這個時代的主流文化、審美觀念、思維方式,是傳統工藝的范疇所無法涵蓋和比擬的。它的特點不僅僅是對材質與技法的改進、提高,最重要的是藝術品位的追求,在藝術表現上不僅強調形式美感,更注重藝術觀念,通過作品,傳遞藝術家的情感精神,從本質上改變了玻璃藝術品的社會價值。這一點是進入公共空間的首要因素。
現代玻璃藝術的鮮明特點對社會大眾的審美情趣有直接的導向作用,并以各種表現方式顯現于現代公共環境的景觀裝飾、建筑構成設計之中,使玻璃藝術的材質屬性、形式美感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構建人類生活、工作的理想宮殿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逐步改變了傳統玻璃藝術創作與發展的方向,改變了社會對玻璃藝術的認識觀。現代玻璃藝術創作觀念帶動了大眾的審美,并嘗試與社會大眾的審美情趣建構起一個相當的和諧點。
(二)現代裝置玻璃藝術走入公共空間
1.技術革新的因素
產業與科技的不斷革新使制作大型玻璃作品成為可能。科學與技術發展促進了玻璃制造領域的進步,光學的研究、材料力學的滲透實現了爆炸性的突破,大塊平板玻璃的制造成為現實,堅固性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藝術家的介入更使建筑玻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玻璃材質的藝術表現形式愈加豐富。
2.表現主題日趨多樣化,服務于社會。
玻璃藝術的表現與應用空間越來越廣泛,研究與創作面不斷擴大,技法與材料探索逐步深入;表現主題與形式更加多樣,涉及到了社會及人們生活與審美的各個方面,貼近現實、突破局限。日趨自由:表現的空間日趨擴大,延伸到任何可能的公共空間的領域,延伸到自然與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審美觀念與時俱進彰顯多元化。光線在玻璃中不斷的穿梭、變幻著,給人們帶來美感與想象,玻璃在萬物之中獲得了確定的選擇。對玻璃材料無比迷戀,還因為光與色、形與影的互動與變化使玻璃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公共空間對裝置玻璃藝術的需求
工藝的發展使玻璃在功能上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玻璃屏風、玻璃壁畫、玻璃背景墻、玻璃地板、玻璃樓梯、玻璃家具等等應運而生,裝飾玻璃藝術市場日益繁榮,公共空間的玻璃藝術傳遞的是一種對藝術生活的向往和藝術品位的追求。
環境、景觀設置與建筑中的需求。近年來,公共玻璃藝術如火如荼的開展,大型的城市景觀裝置以玻璃材料作為主要的創作媒介、按玻璃藝術的特點進行創作嘗試的案例逐漸增多,市場需求的巨大潛力給公共玻璃藝術應用和發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二、裝置玻璃藝術獨特性
現代玻璃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與發展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現代玻璃藝術從理論到實踐、技法到觀念、特點到價值等都已成體系,并在進一步完善與豐富之中。
現代玻璃藝術的獨特性使其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替代或缺少的重要藝術形式。這種獨特性在公共空間體現的意義是一種關照玻璃設計本身與周遭環境關系的思想與理念,作為一種向公眾傳達的視覺藝術形式,是通過玻璃藝術構成要素本身與相關的空間環境的有機整合來突出其材質美感、裝飾效果、乃至藝術家的精神情感。其次,體現的特點是玻璃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材質,通過自體的通透、對色彩的敏感以及對光的捕捉能力,使其在空間表現上更具有鮮明特征,這恰恰也證明了玻璃藝術在公共空間的不可替代性。其三,玻璃藝術有其獨立的個性特點與創作方式,它不僅是對玻璃材料本身的造型設計,而且物外的環境也應視為造型創作的一部分,而不應被看作是附帶考慮的因素。玻璃作品本身所處的空間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作品的構思、設計、制作以及安裝等方面。無論是在居室環境還是在公共環境中,不同地點使用的玻璃藝術有著不同的設計制作方法。
從社會發展的體現來看,玻璃藝術的社會認知度逐步提高,社會對藝術家關注度也逐漸加強。人們對玻璃藝術的理解更加的深入,玻璃以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和它的精神象征性,在社會需求和經濟價值方面產生了一定的效用,甚至在藝術品投資等方面樹立出自身的品位,逐步確立起大眾對它的印象。從貴族的裝飾品走向大眾,普及至生活日用品的各個方面;從小型的裝飾品向現代建筑、景觀環境邁進,眾多大型的公共玻璃藝術工程如火如荼的展開進行;美術學院也把玻璃藝術教育納入到規范的教學體系中,逐步成為美術教育與創作的一個獨立學科。玻璃藝術從廣度與深度方面都深深的融入到社會空間當中。
三、結論
可以肯定的說,現代玻璃藝術在公共空間的應用與發展前景是廣闊的,這不僅僅來自于西方國家取得的成就和起到的示范,更多的在于我國現階段積累的成果和人們對玻璃藝術潛在的熱愛與向往。無論是國家政策的扶持,市場經濟的繁榮,還是人們對藝術生活的渴望,我們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未來的2O年中,它將迎來最可貴的黃金時期,將來的我們,不會再對玻璃藝術陌生,也不會對公共空間中的玻璃藝術含糊與偏見,它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陪伴于我們多彩的世界。
【參考文獻】
[1]劉云月.公共建筑設計原理[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2]凌繼堯,徐恒醇.藝術設計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單凱(1993.11.16—),男,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