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觀剛
[內容摘要]一般情況下,課堂小結就是對這一節課所學知識的概括,偶爾會對內容有一些提升和思考,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構建知識體系。課堂小結通常具有短小精煉,概括性強的特征。好的課堂小結還應當具備幽默性或趣味性,進一步引起學生思考,鞏固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課堂小結 初中物理 教學
課前預習的目的是對新知識有個初步了解,而課堂小結的作用則是對新知識的提煉。它與預習一樣,在教學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初中物理教學中也重視課堂小結的應用,物理知識多而雜,每節課的內容可能并沒有什么聯系,學生容易發生思緒的混亂,而小結起到了很好的歸納作用,一方面整理物理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若運用得好,還能營造課堂氣氛,再次掀起課堂高潮,耐人尋味。
一、初中物理教學中課堂小結的重要性
1.梳理課堂知識,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點,整理思路
例如,在學習《功和機械能》這一章節時,部分學生區分不開功與機械能,及時地對這兩者進行小結,分清功和機械能產生的過程,對其概念再次比較,有助于學生全面透徹地理解物理知識,重視物理的嚴謹性。
2.課堂小結可以有進一步的提升,引導今后的學習,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例如,八年級下第七章學習《力》,在這結課中,主要講解了什么是力,以及最普通常見的彈力和重力,在講重力的時候,不少學生提到“萬有引力”,這是我最開心的地方,說明學生們對于物理知識比較關注,這時候,我“夸張化”地分享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小故事,其目的并不是要讓學生單純地理解一個小故事和人物,而是為下一章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做個鋪墊。這樣的課堂小結起到了很好的過渡作用。
二、課堂小結形式多變,靈活性強
物理課堂小結不拘泥于某種固定的形式,只要能準確表達課堂主要內容,都應當鼓勵和推崇。教師要善于變通,根據學生的具體掌握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
1.分析比較
總所周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初中物理中,學習方法遠遠比書面的知識更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認真概括,看清知識的本源以及相互的聯系。分析比較式的方式是針對物理中概念、形式或者結構相似,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分類羅列,進行分析比較。
例如,在學習串并聯電路的時候,很多同學由于對電路性質判斷錯誤,看到稍微復雜一點的電路圖,經常把電流、電阻、電壓計算錯誤,這是對串并聯電路本質的混淆。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思緒,我隨手在黑板上畫出了幾個復雜電路圖,比教給學生我自己看圖的方法——先整體后部分。其實就是把電路中同一性質(都是串聯或者都是并聯)的電阻看作一個整體,先計算整體部分量,最后在分別計算。幾個具體實例聯系下來后,學生更加理解了串并聯電路的本質,做題也輕松很多。
2.交流評價式
新課標一直提倡要提供學生“體驗式”課堂,初中物理教學也越來越關注學生的感受。這種形式的課堂小結著重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可以是學生自己歸納的某個知識點,也可以是對某個知識點的獨特見解,亦或是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困惑或不清楚的規律、概念。
例如,在學習簡單機械這一章節中《滑輪》這節課時,學生對于滑輪運轉中各種力的分析分不清,經常在做力的分析時出現錯誤,學生向我提出了疑惑,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就將各種力的特點用表格的方式展現出來,歸納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之處,這種生動形象的對比讓學生對力的平衡狀態有了新的認識。我還要求學生根據我給的圖表對各種力以及滑輪進行總結,每個學生總結之后都要由別的學生評價,無論贊同或是反對,都要列出原因,整個課堂氣氛十分濃郁。
3.用問題引導——引導設疑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興趣
初中物理知識有很多都是有關聯的,但是教材可能并沒有把他們安排在一起講,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初中課程十分熟悉,有時候不按照教材順序,將某些章節串聯起來,教學效果會更好。前面的學習為后面的知識提供了基礎,串在一起,及時鞏固,又能起到很好的過渡作用。教師有目的地教學,學生才會有目的地學習。
這種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適用于與生活相關的內容,從生活中的經驗中尋找隱含的物理思想,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思考、不斷探索的精神。
例如,在學習簡單機械《杠桿》這節課的時候,我從每個學生都玩過的“蹺蹺板”入手,啟發學生聯想與蹺板結構相似的東西,這樣從側面讓學生思維得到發散,提高總結能力,又能很自然地從學生的歸納中到處杠桿的結構和原理,易于接受,提高課堂效率。
結語
對物理課堂小結的“定法”眾說紛紜,但有共通之處。大家心照不宣的都認同以下幾點:第一,課堂小結是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關系,加深印象,開拓思路;第二,物理課堂小結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注重學生課堂體驗;第三,課堂小結的側重點在于物理思路方法,對課堂知識二次“吸收”;第四,課堂小結益處多多,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自主探究力和創造力,為優化教學方式提供了新方向。課堂小結的好處還有很多,就是由于其眾多的優點,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和關注,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