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文
摘要:當代中國和理念是中國共產黨追求社會和諧的政治智慧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和本質,更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既包含著修為自己,也包含著體察自然,還包含著規約社會。分析總結當代中國和理念的特點和精神實質,不僅能更好地指導當今中國的政治實踐,而且對世界的和平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 和理念 特點 精神實質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6-0098-02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和”的思想源遠流長。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今社會,“和”一直是中國人珍視并孜孜以求的,并被視為一種崇高的社會理想。“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在當今中國,無論是內政外交方針、經濟文化政策,還是復興發展戰略等都深深打上了“和”的烙印,處處體現著“和”理念。它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的一種自覺追求,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核心理念。
一、當代中國和理念的主要特點
(一)當代中國和理念的民族性與普世性
在中國歷史上,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融合的過程是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和”思想的產生、發展和成熟過程。早在春秋時期,“和”就被中華民族的先賢們當作一條重要的倫理原則和基本的道德規范,廣泛運用于個人生活和國家行為的各個方面。從萬物生長到宇宙運行,從個人修身到家庭建設,無不以“和”為指導。另一方面,“和”是中華民族常見也是特有的一個詞匯,在其他民族的日常用語中,很難找到可以完全與之相匹配的詞語。從某種程度上說,“和”屬于中國的“方言”,具有鮮明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總之,“和”思想與中華民族的產生、發展、成熟是同步的。
1840年以來,中國一直在艱難地進行著社會的多重轉型。到目前為止,其轉型還遠未完成。隨著轉型速度的加快,中國既遇到了一些特殊的國內問題,也和其他國家一樣遇到了諸多全球性問題。中國從自己的具體國情出發,汲取傳統的民族智慧,將“和”作為“政治之法,人類之心”,滲透進內政外交各個方面,為自己也為世界找到了一條應對之道。和理念雖是“方言”但具有世界性意義,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一直深受沖突和斗爭的困擾,迄今為止的世界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如果說和理念曾經是人們為避免戰爭而出現的一道火花,它理應隨著人們智慧的大幅提升而變成一把熊熊燃燒不止的火炬。“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1]和理念以崇尚和平、追求和諧為道德訴求和價值取向,努力構建一種和諧穩定、天下太平的狀態,采納一種“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的求同存異的處事理念,不僅準確把握了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而且代表了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價值取向。正因為如此,和理念受到了絕大多數國家的積極擁護和堅定支持。即便是美國這樣一個超級大國,其新政府也在中國政府的影響下,開展“平衡與和諧”外交。在能預見的未來,“和”一定會成為“世界語”,當代中國和理念一定會成為“全球性”價值觀。
(二)當代中國和理念的時代性與實踐性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2]由此可知,當代中國和理念是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經驗智慧的理論升華。在人類發展史上,秩序的顛倒輪番進行著,最直接的表現是敵對與戰爭、暴力與血腥。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像現在這樣,全球問題是如此嚴重,各國人民是如此休戚與共。在這個人人皆是村民的“地球村”,在這個國國相互依存的“大家庭”,矛盾與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暴力一定可以消失。沖突并不令人恐怖,令人恐怖的是人們對待沖突的態度。沖突不應該用戰爭來消滅,而應該用合作來化解。我們應該建立“順應時代潮流和各國人民的意愿,因勢利導,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3]。而和理念正為人們建立這種新秩序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和理念作為這樣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適應了人類實踐方式的發展變化,是當代中國人政治智慧的體現。它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平”“和諧”“和睦”“和樂”等為理論角度和價值取向,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其次,和理念作為一種科學思想,產生于當代中國的政治實踐之中,經受住了當代中國政治實踐的嚴格考驗,并在中國獲得的偉大成就上得以證明。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它也必將進一步指導著中國的政治實踐。由于切中了時代的脈搏,順應了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它已被世界很多國家借鑒采用,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總之,當代中國和理念把中國傳統智慧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融為一體,體現了當代中國政治智慧的本質。它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人文精神,又超越中華傳統文化人文精神固有的意蘊,是對中華文化生命智慧的繼承和超越,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它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富于時代精神,最具中國特色,最富有中華民族的魅力。
二、當代中國和理念的精神實質
精神實質是一種思想的主旨、核心和靈魂,也是一種思想的價值追求和指向,當代中國和理念的精神實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以人為本,務求和樂。每個生命都有對生存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現實生活中人們遭受煩惱、不安、困惑、痛苦等,即使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依然如此。在當今社會,人們之間的居住距離越來越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卻越來越遠。處在物質生活日漸豐富、信息爆炸的社會反倒多了許多孤獨、無聊與煩惱。表面上強大無比、無所不能,實際上卻被多種不良情緒困擾。人與心難以相融,肉體與靈魂難以攜手,造成孤獨、隔閡、傾軋和充滿計謀的生存狀態。從人類自身的角度來看,人們之所以會這樣,最深層的原因還是人們沒有適應環境的變化,而導致隨波逐流、患得患失;從人與自然的角度來看,人們之所以會這樣,因為人們陶醉于對自然的征服與索取而永遠不滿足。這樣下去,人永遠無法從物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更是奢談。為此,人應該改善精神生活的結構方式,以獲得心情的寧靜安詳、心緒的和平恬淡和心靈的和樂愉悅。
歸根到底,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這一切都是為人類服務的,但是傳統思想只重視人的物質滿足而忽視了人的精神需求。與此不同的是,當代中國和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把“人和樂”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只有通過這種方式,人類才會為自己的發展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才能為自己的發展搭建一個適宜的平臺,才能為自己筑建一個安身立命的家園,才能為自己找到一個遮風避雨的港灣。
二是善待自然,務求和諧。自然是人類之母,是根本,共處于地球生物圈內的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人的生存、繁衍和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大自然,必須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同時又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讓大自然服務于人類,造福于全人類。然而,人類依仗著日益發達的科技手段,在與自然的斗爭中取得某種優勢地位后,開始扮演起統治者的角色,在全球進行大規模的掠奪。結果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導致有限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危機,還有一些地方在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就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4]脆弱的自然生態、有限的資源與人類無限性的消費欲望,使人類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和發展危機。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有能力也有責任主動去調整自身的行為,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正是因為這樣,當代中國和理念認為,人從自然脫胎而來,與自然須臾不可分離,自然是人類之母,自然萬物都是人類的兄弟姐妹。雖然,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在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經處于主動地位,但人的生存、繁衍和發展都離不開自然界,生活所需都要從自然界中獲取。因此,我們人類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關注生態的恢復、保護和提升,注重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促進人與自然的共同演進、協調發展。
三是關注世界,務求和平。“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世界范圍內的人口流動日趨頻繁,“我國同國際社會的互聯互動也已變得空前緊密,我國對世界的依靠、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在不斷加深,世界對我國的依靠、對我國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5]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6]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尤其是中國。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一個泱泱大國錯失發展時機,遭受了一百余年受列強壓迫、欺凌的恥辱。新中國成立后,在復雜而激烈的國內國際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以“斗爭哲學”為指針,鞏固了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卻沒有及時轉變思維,以至于誤判國際形勢再次錯失極其難得的發展機遇。在全球化快速發展之時,中國抓住發展的機會實行改革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可以說是全球化成就了今天的中國。中國要想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融入世界,在全球化的挑戰中壯大自己。但世界并不太平,一個動蕩的世界將嚴重影響全人類的福祉。但和理念一直在關注世界的和平發展,也堅信世界一定可以持久和平:首先,全人類發展的基礎是世界和平,人類也有智慧有能力維護世界和平;其二,全球危機的日益嚴重逼迫人類不分民族、種族、國家而團結一致共同應對以求共生共進共榮。 “和平”與“自由”“繁榮”相比,和平是自由之基,是繁榮之本。“和平”是和理念最基本的價值訴求,是和理念最重要的本質屬性。
總之,和理念是富于時代精神、最具中國特色和民族魅力的理念。它不僅關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還關注世界的和平發展。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63 .
[2] 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科爾伯基金輝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3-28:1.
[3]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73.
[4]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305.
[5] 習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4-11-30:1.
[6]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