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強
摘要:以“金屬的冶煉與利用”復習課為例,提出了實驗探究式、情境引導式、思維導圖式、物質簡介式四種教學設計。復習課要以問題為出發點,積極創設問題情境,研究課堂教學方法,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為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從知識積累到相應的轉化,以促進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實驗探究;情境創設;思維導圖;物質簡介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5-0083-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27
復習課是以整合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提高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課型,它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提高過程。有人說新課教學是 “栽好一棵樹”,那么復習就是“育好一片林”,是很有道理的。在新授課的教學中,師生都比較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通常是以識記為主,鑒于學生年齡結構和認知特點,很多知識點不便于去綜合、拓展與延伸。但是,化學教學又不能停留于“膚淺”知識的表面,否則,不能進一步挖掘學生潛能,也不能更好地開發學生思維。要想真正地去發現學生,發掘學生,發展學生,復習課的優化設計自然就承擔了這個重要任務。復習課是對教師彌補教學中的欠缺,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環節。對學生系統掌握知識,發展思維能力來講,是極為重要的。然而,真正上好復習課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有老師認為,復習課無非就是把新授課中學過的知識簡單羅列,讓學生大量背誦與默寫,且不知這樣做會使學生感到茫無頭緒;有老師認為,順次復習,重復舊課或許可以加深理解,而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浪費時間,又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還有老師認為讓學生在“題海戰術”中來達到“見多識廣”的目的,而事實上,這樣下來學生會做的題目反復做,不會做的題目教師也沒有時間分析講解,會使學生感到無所得,降低學習化學的興趣。這樣上復習課,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還會得不償失。
那么,究竟如何上好化學復習課呢?下面筆者就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五章“金屬的冶煉與利用”為例,談談在化學復習課教學中的教學設計。
一、實驗探究式復習
實驗是化學的靈魂,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對課程性質的闡述是:“在教學中創設以實驗為主的科學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基本理念中提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中提到“能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增進對科學探究的體驗”。因此,化學課堂的教學設計應建立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化學教學要體現化學學科的特點,更要在育人方面發揮化學學科的學科優勢。對于實驗設計中的操作、現象以及結論的歸納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實驗設計與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在復習“金屬的冶煉與利用”這一課題時,我采用“問題引導——方案設計——實驗操作——歸納總結——成果匯報”的基本授課方式,以實驗為載體,引導學生來進行復習。對學生提出的總體要求是:根據所提問題,設計實驗方案,組內交流完善,分工協作實驗,成果展示匯報。
(1)實驗一:實驗臺上有兩種金屬,已知它們分別是銅絲、鐵絲,怎樣將它們區分出來?
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匯報如下:
①先觀察顏色,亮紅色的是銅絲;銀白色的是鐵絲。
②用磁鐵吸引,能被吸引的是鐵絲,不能被吸引的是銅絲。
③將兩種金屬分別放入適量的稀鹽酸中,能產生氣泡的是鐵絲;無明顯現象的是銅絲。
④繞成螺旋狀,在盛有氧氣的集氣瓶內引燃,能燃燒的是鐵絲,否則是銅絲。
(2)實驗二:我們已經知道,不同的金屬具有不同的活動性,你能否進一步設計出比較鐵、銅兩種金屬活動性大小的實驗方案呢?
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匯報如下:
(1)分別取同樣形狀的兩種金屬,放在等濃度、等體積的稀鹽酸中,觀察現象。
(2)將鐵絲放入到硫酸銅溶液中,觀察現象。
(3)將銅絲放入到硫酸亞鐵溶液中,觀察現象。
教師引導學生實驗而設計的問題雖然很簡單,但卻能達成教學預設的目標。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實驗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注意學生思考后的充分交流,從而完善實驗方案。在根據方案進行操作時,教師可以適當提醒操作時注意事項(如分工協作、安全事項等),也可以讓學生在實驗中出現了與預期目標不符的情況時來提出質疑,分析原因。
需要說明的是,初步復習還是要注重“雙基”的夯實,教師在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問題時,要將自己置于學生當前水平與能力的基礎上,以學生基本上能夠達成教師的預期目標來設計問題,決不能跨度太大,綜合性太強。唯有這樣,才能鞏固已學知識,更好地保持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情境引導式復習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生動的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在基本理念中提到:“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 ”;“為學生創設體現化學、技術、社會、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習情境”等。情境教學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好的情境創設將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并能促使學生較持久地投入到學習中,進一步增強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意識。
情境的創設不是為打造一個熱鬧的課堂,為創設而創設。其創設要有始有終,要有連貫性,要與所要學習的化學知識緊密結合,要在復習主線或知識主線上起到引領作用。在設置上必須體現出對重要知識和技能訓練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即情境中要包含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要結合情境能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
金屬的性質在該章節中屬于一個重點內容,如何通過創設合理情境抓住重點內容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例一:史料記載引入:葛洪是我國晉代著名的煉丹家。一次,葛洪之妻鮑菇在葛山用鐵勺盛滿曾青(硫酸銅溶液),幾天后,葛洪拿那個鐵勺使用,奇妙的現象出現了:鐵勺變成“銅勺”,紅光閃閃,葛洪的徒弟高興得跳了起來:“點鐵成金啦。”葛洪把“銅勺”放在火上烤,“銅勺”逐漸變黑。
簡單的史料,可以設計如下問題:
(1)你支持“點鐵成金”這個觀點嗎?為什么?
(2)你認為“銅勺”灼燒后變黑,能說明什么問題呢?
(3)你是如何看待“鐵勺變成‘銅勺”這一現象的呢?
問題的設置,復習了“質量守恒定律中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銅在空氣中灼燒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黑色氧化銅、鐵與硫酸銅溶液發生置換反應生成銅等知識。此類情境引導復習方式,利用了史料記載,問題活潑而不呆板,不僅能讓學生體悟到前人在化學方面所做出的貢獻,還能用自己所學知識來解釋相關問題,會讓學生不由自主地產生成就感,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例二:我國約在南北朝時就開始冶煉黃銅。黃銅是銅和鋅的合金(Cu-Zn),它可用來制造電器零件及日用品。但是,社會上往往有一些不法分子用黃銅(銅鋅合金)冒充黃金進行詐騙活動。為了揭露騙子騙術,辨別真偽,有同學給出了以下幾種鑒別方法:
A.觀察顏色;B.測量密度;C.用磁鐵吸引;D.放入稀鹽酸中。
請談談你對上述幾種鑒別方法的看法。如果是你參與騙術揭露的活動,你還有沒有其它鑒別方法?請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從以下內容作答:
(1)因外觀都為金黃色,故A不可行;因二者密度不同,故B可行;因黃銅與黃金都不能被磁鐵吸引,故C不可行;因黃銅中含有活潑金屬鋅,放稀鹽酸中會有氣泡,而黃金不和稀鹽酸反應,故D可行。
(2)此外,還有可行方案:
①取少量試樣置于試管中,滴加少量硫酸銅溶液(或硝酸汞溶液或硝酸銀溶液),若試樣表面有紅色物質(或銀白色物質)析出,則樣品為黃銅;無變化的是黃金。
②取少量試樣,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變成黑色的為黃銅,不變色的是黃金。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
③取少量試樣,比較它們的硬度,硬度大的是黃銅,硬度小的是黃金。
問題的設置能很好地考查銅、金和鋅的性質方面的知識。情境設計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想方設法來利用已學知識“揭露騙術”的熱情,也強化了化學是有用的意識。
三、思維導圖式復習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卻又極其有效,被稱為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就像神經細胞一樣由一個點散發出多條線。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在復習課上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來綜合歸納所學知識,可以非常有效地讓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從主要到次要,由骨干到細枝末節的引領,觀察起來一目了然,能節約大量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思維導圖的設計可以是針對章節的知識總結,也可以是針對某一知識點的簡要歸納。教師在復習課上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梳理歸納知識,在這里,需要聲明的是,初中化學學科知識的思維導圖的設計不僅僅是將知識網絡化的過程操作,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能體現出學段考查的知識點,使思維導圖具有訓練學生知識與解題技能的功能。同時也要求教師能依托設計的思維導圖來進一步設計出一些具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性和系統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性練習。
在此,以常見金屬“鐵”為代表,來設計出有關鐵的知識鏈接思維導圖。
課堂上,教師據此圖可以提出如下一些問題。比如:
(1)能體現出金屬的化學性質的反應有哪些?寫出物質轉化的化學方程式,并描述反應時的實驗現象。
(2)反應④中,需要的條件是什么?如何預防該反應的發生?
(3)反應⑤中,實驗操作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實驗過程中有哪些實驗現象?
(4)寫出反應⑤⑥的化學方程式。
按照這樣的圖示來復習,既能讓學生有新鮮感,也能激發學生模仿設計的欲望。課堂上教師也可以趁機引導學生就本章內容選片段或整體來設計出學生自己的思維導圖,并進行展示、點評。從而達到理清知識脈絡的同時構建知識網絡。
四、物質簡介式復習
復習的目的在于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深化、完善、提高,必須通過學生的“內化學習”來實現,必須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才能完成。決不能用教師的歸納代替學生的整理、用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思考、用教師的問題設置代替學生的問題暴露,應該由學生發現并提出自己存在的薄弱問題,通過互動探究,實現溫故而知新。問題暴露的方式無非就是在自我總結時與他人相比是否遺漏或者是在知識考查時看到自己的不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一定要結合得恰到好處。
我們知道,化學作為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它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故而,我們在指導學生復習時可以改變一下常規思路,采取類似于“語文”的“作文教學”,讓學生來針對我們要復習的這種物質從各個方面來進行綜合描述。這樣,不僅訓練學生的歸納知識的能力,還能訓練書寫表達素養,也會讓同學們感到化學的“好玩”之處。
在復習“金屬的冶煉與利用”這節課時,為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嘗試著布置了一個“化學寫作”作業,就是以“鐵”為例,采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寫個自我介紹,要求能體現出鐵的性質、用途、存在、獲得、保存等方面綜合要素。對于這一要求,學生們倍感新鮮,積極性很高。(要求:個人寫作,組內交流,融合修改成一篇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生們客觀評價,擇出優秀作品打印貼在教室“文化角”展示。)現將集學生之長融合成的一篇關于“鐵的自我介紹”內容摘抄如下:
我是鐵,化學符號是Fe,在自然界中我以化合態形式存在于鐵礦石中,如磁鐵礦(主要成分是Fe3O4)、赤鐵礦(主要成分是Fe2O3)。我的含量在地殼所有元素中位于第四位,在金屬元素排序中僅次于鋁。工業上,我誕生于高爐,是富有還原性的一氧化碳讓我脫離了氧的束縛,把我從鐵礦石中解救出來。我通常是銀白色固態(細顆粒粉末狀時為黑色),具有良好的導熱性、延展性,還可以被磁鐵吸引。人體缺乏我這種微量元素會患有貧血癥,因此,用我做成的鍋被推廣使用。
若把我拉成細絲繞成螺旋狀,放在氧氣中灼燒,我會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鐵固體;把我放進稀鹽酸或稀硫酸中,我可以置換出酸中的氫元素形成氫氣,自身也會因失去電子而變成亞鐵離子;《淮南萬畢術》中記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意思是說將我放入藍色硫酸銅溶液中,我可以置換出銅,這體現了我的活動性比銅要強。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日常生活中或生產中,我也不是絕對的純凈,為了能更好的服務于生產生活,我通常以生鐵(含碳量4.3%~2%)或鋼(含碳量2%~0.03%)的形式存在。我的用途比較廣泛,可是在潮濕的空氣中我容易被銹蝕,特別是酸堿鹽的環境下更是難以自保。所以給大家一個提醒:為了保證我的使用壽命更長,請保持我表面的干燥與潔凈,最好能給我披上一層外衣,如:刷漆、涂油或鍍金等。當然,如果我真的被銹蝕了,也請不要將我隨意丟棄,因為我想“在烈火中重生”。
這種以物質自我介紹的復習方式,可以說是一種基于理性思維的感性認識。針對初中化學中所學的常見物質,如:氧氣、水、二氧化碳等都可使用這種方式,相信學生們會饒有興趣的創作出一篇篇“化學美文”。
總之,初中化學教學中復習課的目的,就是讓化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使學生對化學的基礎知識能夠準確熟練地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進一步提高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獨立思考、刻苦鉆研的精神。只要老師能在明確課標要求、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更新理念,以生為本,抓住復習課需要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就能從根本上創新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