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日拉
摘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在我們為構建和諧社會、創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奮斗不已的今天,在各種西方、現代思想、文化復雜滲透于人心,特別是青年一代的今天,感恩這一傳統美德的傳承與弘揚變得更為重要。目前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感恩意識缺失或淡漠現象令人擔憂,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關鍵詞:感恩意識 感恩教育 現狀 原因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6-0135-01
感恩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感恩并非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它需要教育來點撥和引導,通過教育幫助人們感知、認可自然、社會和他人所給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并回饋以感激的眼光,進而內化為感恩的心態、品質與責任,外化為感恩的主觀行動。
一、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現狀分析
首先,缺乏對父母辛苦養育的感恩之心。
具體表現在:(1)對自身生命的漠視。珍貴的生命是父母所給予的,是那份濃濃的愛所誕生的奇跡。近些年高校學生自殺顯現時有發生,個別大學生以不負責任的態度對待生命,留給他人無盡的傷害與悲痛。(2)揮霍無度、消費過高。多數學生是依靠父母所提供的生活費、學費來完成大學課業的。但部分學生吃穿消費過高、沉迷網絡游戲,甚至迷戀賭博機等行為讓師長痛心。(3)學習不努力、荒度大學生活。上課遲到、曠課,期末作弊,多門考試不及格等情況是很多高校學生中都有的現象,這也是學生缺乏責任感、感恩之心的表現。
其次,缺乏對社會、國家救助的感恩之心。
我院一貫堅持不讓一名同學因貧困而失學、退學,積極響應和配合國家政府出臺的輔助政策,為我院貧困生提供了多項資助政策。如:減免學費、勤工儉學、獎學金、助學金、貧困生補助等。然而部分大學生對社會、學校、老師的關懷表現得比較冷漠,他們把國家社會的幫助看成理所當然的事情。有相當一部分貧困生當獲得資助時毫不感激,還會因受助名額的有限而“爭當”貧困生,也有的嫌所獲資助金額少而抱怨。院里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申請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工作做得一塌糊涂,責任意識淡漠。此行為令人不解、擔憂。
最后,缺乏對老師的辛勤培育的感恩之心。
尊敬師長、感恩師誨是我國的優良傳統,然而,高校學生中上課睡覺、遲到、玩手機,甚至頂撞老師等現象屢禁不止,對老師的諄諄教誨和辛勤勞動視而不見,甚至漠視。
二、大學生感恩意識缺乏的原因分析
感恩意識的缺失,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難辭其咎。
首先,家庭極少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是感恩意識淡化的重要因素。當代教育評價體系家庭結構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孩子認為父母奉獻、自身索取乃理所當然,這嚴重扭曲了孩子的正常心理。
其次,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是感恩意識淡化的主要因素。在市場經濟沖擊下,社會評價學校以升學率、就業率為標尺,教師評價學生以學習成績為標準,應試教育使學校忽視了對孩子的品德、修養等方面的引導和教育。
最后,社會輿論宣傳教育不夠是感恩氛圍缺乏、感恩意識淡薄的深層因素。
三、培養學生感恩意識,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途徑
開展感恩教育要從認知、情感、實踐三個層面,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使其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質和責任,進而外顯為感恩的行為,幫助學生做到知恩于心,報恩于行。
首先,認知教育。就是將感恩教育融入課堂教學,通過深層次的理論學習引導學生認識感恩這一中國優良的傳統美德所散發出來的思想光芒,認識感恩之心所體現出的高尚的人格魅力與高貴的思想道德品質。我想,凡是正確的、美的事物,其存在的價值必會易于人們接受與效仿,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其認知程度會較快。
其次,情感教育。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者傳授知識的方式應該尊重學生的主觀思維,考慮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接受的程度如何等。尤其對于感恩這類意識范疇的東西就更要注重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所以,情感教育變得尤為重要。在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校園活動中,開展感恩專題的特色教育活動,通過身邊的事例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使其對感恩的認知內化為自身的感恩之心。
最后,實踐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便是實踐。教育工作者其傳授知識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受教育者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工作,體現其社會的真實價值。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如此,如果單純讓學生認知感恩,卻不能引導學生將感恩之心付之于行動,那便是空談,是思想教育的徹底失敗。所以,教育者要通過多種渠道,開展各種活動來引導學生將內化的思想外化為行動,如:四進社區、開展愛心捐助活動、三下鄉志愿服務活動等,通過實際行動來加固學生的認知,進而強化他們的行動能力。
總之,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我們在繼續傳承弘揚傳統美德的基礎上,還要隨著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豐富、創新我們德育工作的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高尚的感恩觀念,并付之于有效行動。同時,我們知道大學生感恩教育是一項集結家庭、學校、社會之合力的系統工程,這需要社會各界給予長期高度的關注和思考。
參考文獻:
[1]張桂權.感恩意識與感恩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6(1):32-35.
[2]朱學義.論高校三位一體的感恩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3):97-99.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