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力++谷莉
摘要: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壯大,其規模和數量在不斷增加的同時也推動了我國藝術教育的發展。當前中國對藝術院校的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怎樣培養藝術學生的問題,就一直的深入的探討中。從其性能來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實用性比較強,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由于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許多畢業生的就業并不理想,不能再較短的時間內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文論述的重點主要在如何找到教學與實踐結合的方法以及教學和實踐的關系,進而培養出比較優秀的環境藝術設計人才以適合社會的需要。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改革;實踐
引言
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壯大與中國經濟的發展相一致,不僅規模和數量在不斷的增加,而且教學的質量也在不斷的提升。環境藝術是相對復雜的設計系統,由多種元素組成,如科學、藝術、功能、審美等,是時空藝術整體表現形式。其專業知識是將藝術性和技術性融為一體的多組復合型結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具有綜合性的發展趨勢,與傳統的單元制授課模式存在差異,將科學的方法運用其中,在教學中以教師設計課程為核心,確立主干課程的同時將各種知識融入其中,進而建立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目前為止,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未來的技術型人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環境藝術設計應該對人才的培養的類型進行定位,設計的專業應該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
一、我國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使城市化道路不斷加快,城市以及相關的產業得以發展起來,而與建筑相關的環境藝術設計也迎來春天,許多不同類型的設計公司開始紛紛出現,在城市中各個角落隨處可見。在這些設計公司中,室內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景觀設計等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相關部門預測這種情形將持續30、40年,可以說環境設計的發展趨勢是美好的。
現階段,在高校中接受正規培訓的設計人員很少,市場缺乏專業的人才。在設計行業的內部人才也比較匱乏,這已經與時代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因此,必須培養大量的人才來充實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環境藝術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人才培養的定位問題
今天的世界是設計的時代,良好的設計才能在市場上有立足之地,因此,各國都開始重視對設計人才的培養。許多國家如韓國、日本等都將人才的培養作為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設計人才的培養也應該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設計人才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實用型、管理型和決策型。實用型既是社會需要的人才,也是學校重點培養的對象,這類人才具有以下的優點,具有專業的技能、知識以及獻身的精神和良好的職業態度。
(二)生源的質量問題
隨著設計類專業的不斷開辦,開始出現了一些問題,即如何區分設計藝術類和存藝術類之間存在的差異,兩者主要的區別在于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配置問題。一般來說,設計類和存藝術類的基礎課程主要指的是素描和色彩等。為此,筆者認為當前高校存在的問題應引起重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基礎教學中素描和色彩,雖然課程的設置較充足,但是還是存在一定問題。
第二,基礎課程安排的時間,到底是一年半還是兩年還在進一步的探索中。對于這種問題的解決辦法應該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具體的生源和質量來決定。在我國當前的高校中,無論是省級還是地方院校基本是依據美術學院的體制建設,課程設置也是照搬模式,地方性院校與國家部屬院校還是存在差異的,地方性的院校質量差,對基礎專業的設置不宜過高,應該根據學校的實際發展情況設計本校的課程。
(三)師資以及硬件問題
設計類專業規模在不斷擴大,不但生源質量大大下降,而且藝術設計專業的師生比例也發生了變化,與十幾年前的差距較大,十幾年前是一個老師幾個學生,而現階段是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出現了師資明顯不足的情況,進而引起教學質量的下降,教師的壓力較大,效果差。另外,隨著師資力量的年輕化,許多缺乏實踐和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被直接推到崗位上,嚴重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興趣,使教學的整體質量差,導致許多教師流失,形成了由地方到中央、由內地到沿海、由沿海到國外的流動趨勢[1]。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原來的硬件設施已經跟不上人數的變化,例如圖書館太小、場地不夠等,學生的增加使教師缺乏。
三、教學改革中的幾點建議
我們知道,中國的環境藝術設計發展較晚,因此,在進行設計教改時應該自身的實際情況,將課程的實用性和實踐性作為培養的重點方向。根據實際情況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突出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筆者針對以上的情況提出幾點建議:
1.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如生源的質量、師資力量和硬件設備等對課程進行適當的調整,對課程順序的安排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習相應的計算機技術等輔助設計。
2.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對人才培養方向進行了調整,努力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建立現代企業組織管理知識的基本原理,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熟練掌握。對藝術設計項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也能掌握,提高他們對市場設計發展方向的掌握能力。
3.加強對施工技能的培養。在教學的過程中,堅持以實驗室為培養基地,在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通過實踐來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同時理論聯系實際,對施工的操作程序熟練掌握,進而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
4.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只有具備良好的師資隊伍才能提高教學的質量。另外,應該鼓勵教師參加業務的培訓,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加強對教師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的培養。
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改革時,應該加強專業教育特色的建設,根據社會的需要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養進行培養,強化崗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提升教學內容的質量,加強實踐環節的建設和在教學中的比例。建立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的人才機制,在學校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上崗的畢業生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然后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逐漸掌握企業需要的各項技能,比如工程設計、材料選擇、施工技術和施工操作等,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術性人才。
四、結語
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改革應該根據客觀的實際情況進行,核心是對設計人才的培養。對基礎課程的調節原則是在不減少基礎課程的前提下,通過調整時間和課程的順序來提升教學的質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性化,但是更為重要的方法是根據國家的方針和政策,再結合自身條件和社會實踐的需要確定適合本校的辦學模式,并根據這種模式進行人才培養,努力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提升學校的聲譽和知名度[2]。另一方面,還要考慮藝術設計教育具有特殊性,特別是在院校中的對它的定位問題,為教學上提供更多藝術的觀點以及設計思維,提升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打好美術的基礎。因此,為了培養社會需要的環境藝術設計人員,學校應該從環境藝術課程體系上下手,做到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程國輝.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初探[J].大眾文藝,2014,14:113.
[2]柳鴻賓.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學習月刊,2015,13:55.
作者簡介:閆力,男,現工作于張家口學院,藝術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谷莉,女,現工作于張家口學院,藝術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