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計能否提供符合其質量特征的會計信息是其能否履行其職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完成其任務的關鍵。文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界定及評價標準進行了論述,就會計信息失真的典型表現及危害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從主客觀和體制機制等方面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從法治、機制體制、方法手段等方面尋找根治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關鍵詞:會計信息;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探究
會計是一項重要的經濟管理活動,它為管理提供經濟信息,它通過核算提供反映過去經濟活動的有關價值信息作為決策的基礎,進而通過分析提供與決策更為相關的信息。會計是決策過程的一部分,它通過提供經濟信息參與決策。科學的決策需要有可靠的信息,沒有適當的信息作為依據,任何決策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會計能否提供符合其質量特征的會計信息是其能否履行其職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完成其任務的關鍵。因為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直接反映出會計工作水平和質量;事關會計工作能否提供符合質量特征的會計信息。事關會計工作能否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它影響國家的宏觀預測和決策、國民收入分配、消費基金比例的確定以及國家宏觀調控;同時它還涉及國有資產能否保值增值,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等。然而,我國當前企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質量不容樂觀,突出的表現就是會計信息失真,當前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問題主要表現為假數據、假憑證、假帳薄和假報表等。本文筆者將就會計信息失真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會計信息質量的界定及評價標準
所謂會計信息質量,從不同的角度考察,可得出不同的定義。從用戶使用角度的定義,會計信息質量應是其滿足需求者的程度;從生產者角度的定義,會計信息的質量應是會計信息產品符合會計準則(制度)規定要求的程度,這里的會計準則(制度)即是會計信息生產的“模板”。相關性和可靠性是會計信息的兩個主要質量特征。相關性是會計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與經濟決策實際需要相關。可靠性是指會計所作的計量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經濟業務和經濟事項,可靠性包括真實性,可驗證性和客觀性三個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真實性,即會計計量的結果要與他所反映的經濟業務和經濟事項一致。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明確提出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客觀性、相關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時性、清晰性、全面性及重要性。綜上所述,會計信息質量優劣的評價標準應包括如下六個方面:(1)真實性——會計信息內容是客觀存在的,是合理合法的,其經過和數量是實事求是的,毫無歪曲;其內容符合上級政策法規、財經制度紀律;各項手續健全;所提供的信息正確無誤的。(2)全面性——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全面反映特定會計主體一定會計期間的全面經濟業務和經營過程。(3)可比性——提供的會計信息在時間上可以不同會計期間縱向比較,在空間上不同企業之間可以橫向比較,即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的會計信息縱向可比,不同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橫向可比,這就要求各會計主體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基礎和內涵是一致的。(4)相關性——提供的會計信息應具有預測和反饋價值,能證實或改變信息使用者的預測從而有助其判斷決策,能滿足各相關方的不同需要。(5)有用性——提供的會計信息對于各相關方是有用的,是集中的、重要的、清晰的、有用的。(6)有效性——提供的會計信息在其搜索、整理、加工和傳遞上都是按照規定時間進行,會計資料的收集是及時的,會計信息的輸送是及時的。以上六個特征構成會計信息質量的標準體系,其中最能體現會計信息質量本質屬性的特征是真實性。用這個標準體系指導會計的確認、計量、以及會計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生成和輸送,就能有效地控制會計信息質量,提高會計的功能作用。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典型表現及危害
1.會計信息失真的典型表現。會計信息的失真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會計處理失真”,是指會計人員出于某種目的,對會計主體發生的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進行了歪曲地會計處理,造成會計信息失真。這種類型的會計信息失真是由于會計人員和單位領導主觀的故意造成的,屬于作弊造假,其責任屬于單位領導和會計人員。二是“經濟業務失真”,是指單位負責人和會計人員,由于缺乏責任心或者業務素質差,對不合理、不合法的經濟活動按照正常程序和方法對其進行會計處理,造成會計信息失真。這種類型的會計信息失真是因為技術性原因造成的,或因誤用會計政策,或因疏忽和誤解事實,或因處理會計事項時計算與抄寫錯誤等。下面筆者側重從兩個維度對會計故意造假行為進行探討。
(1)會計”造假”的類型:企業會計的“造假”行為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編造假憑證。如有的企業明明是買了禮物送人,報帳時卻開成業務招待用餐費;有的企業明明購買職工福利用品,卻開成專用發票而且上面寫的是材料;有的部門明明沒有加班加點,卻無中生有的編制一份加班工資表,然后私分。二是設置假帳。有的企業設置不同用途的幾套帳,對內使用記錄經濟業務真實情況的帳冊,且只有部分財會人員和少數領導知道,對外絕對保密。其余的帳冊則根據不同需要編造,以對付不同對象查帳之用。三是捏造假報表。有的企業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有意”扭曲”報表,掩蓋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如:有的企業為了爭取多貸款,就編造反映企業財務狀況良好,利潤較大的會計報表,而為了“避稅”向稅務都門申報的又是收支相抵,略有盈余的報表。四是反映假利潤。有的企業經營者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調節成本費用的高低,為了完成利潤指標獲取個人和小團體的獎勵而想方設法降低帳面成本,緩攤待攤費用或少提、不提折舊,虛列銷售收入,以虛增利潤。
(2)會計“造假”的手法。會計”造假”的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六個方面:①張冠李戴。有的專項資金被擠占,就以其他項目憑證在專項資金項目下報帳;有的招待費超支,便將招待費支出開成維修材料在維修費列支。②偷天換日。有的企業暗中改變重大財務事項的真相,以蒙弊有關的利害關系人。有的故意廷長跨期攤配費用的攤配期限,人為調整損益。有的不及時結轉竣工的在建工程,將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利息繼續計入“在建工程”,虛增利潤和資產;有的企業將早已損壞變質存貨長期掛在存貨帳上;有的人為延長低值易耗品攤銷期,投資損失長期掛帳不處理,以掩蓋企業財務真實狀況,欺騙債權人和投資人。③無中生有。有的企業年終突擊開票,虛列”應收帳款”和“產品銷售收入”,人為調增當年經濟效益;有的虛列項目,編造會計事項,欺騙財政及金融部門。④暗渡陳倉。有的公司采用增加外地客戶”應收帳款”的名義,將款項匯到外地關系戶帳戶上,然后到對方提取現金或讓對方替其購置違控商品,或將企業帳內資金匯往外地的關系戶,先以“應收帳款”列支,然后到外地提取款項,并將其長期掛在”應收帳款”上,隔了一段時間以后采用沖銷壞帳的方法將其核銷,將企業的帳內資金變成“小金庫”資金。⑤金屋藏嬌:有的企業任意使用預提費用、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幾個會計科目,把應計入本期損益的期間費用列入待攤費用,或將經營費用或損失長期掛在”生產成本”、“庫存商品”、”待處理財產損益”等帳戶,人為降低了帳面成本和費用,虛增帳面和報表上的利潤數或隱匿了虧損,以虛報的經濟效益謀求個人的私利或者騙取銀行的貸款。或者采用多提費用、多攤費用的手段,增大成本費用,以虛虧實盈來逃避稅收。這樣“待攤費用”等跨期攤配帳戶成了利潤”調節器”。⑥渾水摸魚。有的企業經辦人購買了私人物品也開在購買公物的發票中,“加塞”報帳,損公肥私。
2.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性主要體現在如七個方面:(1)削弱會計在經濟管理中的功能和地位。會計信息失真降低其真實性、客觀性、合法性、清晰性,使會計在經濟管理中作用大打折扣,會計在經濟管理中地位大大降低。(2)干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會計信息失真會擾亂市場資源的配置,干擾和破壞市場運行的有序性,從而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3)危害現代企企業制度的建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建立健全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科學管理制度,如果會計信息失真,財務監督失效,經濟效益不真實,就會使市場中的各利益主體無所適從。(4)影響國家宏觀調控和企業微觀決策。一是將這些失真的微觀會計信息誤傳給國家統計、計劃部門,并據此制訂出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國家發展計劃等,就會導致宏觀調控失誤,造成嚴重的后果。二是如果企業成本、費用、收入等會計信息失真,必定導致企業經營決策的失誤,使企業蒙受損失。(5)造成國家稅收流失。會計信息失真使會計核算資料歪曲,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被掩蓋,企業應上交稅金被偷漏,損失的稅款大部分被采用各種手段轉變成了消費基金。這樣使國民收入超量分配,消費基金過于膨脹,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加大。(6)為經濟犯罪提供方便。會計信息失真造成企業財務管理混亂,使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帳實不清使其可以渾水摸魚;偽造或變造憑證,虛報冒領,虛盈實虧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給行賄受賄、貪污腐化、鋪張浪費等違法亂紀行為提供了溫床。(7)削弱國家財經法規的權威性。《會計法》等對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然而有的單位和財會人員有法不依,知法違法,如在增值稅專用發票上弄虛作假,實際上是在藐視法律。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可以從四個方面去探討:(1)從主觀上分析:一是企業的經營者素質低,名利思想重,法制觀念淡薄;經濟指標是衡量”政績”“業績”考核的硬標準,”數字出官,官出數字”,導致企業的短期行為,會計核算造假,報表數據“摻水”,特別是胡”編”亂“造”者得到重用,促使不少人熱衷于走”捷徑”,造假帳,圖名利,顯政績。二是會計人員或由于責任心不強出錯,或者因為屈從領導造假;或者因為業務水平低,核算工作失誤;或者由于工作作風拖拉,帳務處理不及時,結帳隨意性大。(2)從客觀上分析:一是沒有形成“造假犯法”的法制環境。如《會計法》中多處提到”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在現實中做假賬被判刑的卻微乎其微。有的會計入員之所以故意造假,濫用職權,以權謀私,與目前法制不健全、執法不嚴不無關系。二是市場經濟機制尚不完善,向“錢”看成為時尚,企業盈利,則聲名大振,各方刮目相看。于是,個別企業就玩弄數據,以假亂真,騙取社會信任,以此洗白社會聲譽差,經濟效益不好的惡名。(3)從管理體制分析:①法律規定財政部門管理會計工作,但會計人員的命運受企業支配,財會人員堅持原則就得”穿小鞋”或調動,或下崗。所以,不得不隨波逐流。②主管部門偏袒下屬單位。主管單位的榮辱與下屬單位息息相關,為了維護所屬企業聲譽,同時也顧及自己的面子,主管部門不愿意揭下屬單位的短。③完整有效的會計信息質量監督體系尚未形成。銀行金融部門考慮的是信貨利益,審計部門重點監督預算內的行政事業單位,稅務部門以稅收征管為己任;工商部門注意的是企業合法經營;注冊會計師不接受企業委托就無權干預企業內部事務。看似有諸多機關監督,實則并未真正形成一個有效的、協調的監督體系。(4)從利益機制上分析:現代社會“利”常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物質利益關系支配著人們的行動。為了小團體或個人的私利不惜做假帳,建立“小金庫”,損害國家利益,使得企業經濟活動扭曲。有的人甚至打著維護群眾利益的旗號,運用會計造假的手法騙取貸款、逃避稅收,或化公為私,或截留利潤等。
四、整治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筆者認為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可以從五個方面著手:(1)嚴格執法加大懲處力度。凡是授意、指使、強令會計人員編造,篡改會計數據,弄虛作假的,打擊報復堅持原則的會計人員的,必須依法追究單位主要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并實行重罰,使之有切膚之痛。財會人員和注冊會計師參與作弊的,也要依法追究責任。(2)健全干部管理考核機制。不把經濟效益作為考核干部政績、業績的唯一依據,防止企業經營者為顯“政績”而不惜采用造假的方法往利潤中“摻水”。(3)強化財會隊伍的建設。一是改革會計管理體制,大力培訓會計人員,尤其要抓好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加強會計人員政治思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培養會計人員職業操守,提高會計人員業務能力、改善會計人員隊伍結構。二是逐步實行會計人員職業化。成立會計中介機構,會計人員參加某一個會計中介機構,并參加會計師協會統一負責管理和考核,符合任職資格條件的會計人員才能從事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業務工作,企業單位可以向會計中介機構聘任會計人員,實行合同制,企事業單位無正當理由不能解聘所聘的會計人員,中小企業可以逐步實行會計中介機構統一負責代理記帳,這樣既可以徹底改變會計人員對企業負責人的依附關系,又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在目前還沒有實行會計工作職業化時,也可以采用會計人員逐級委派制度作為過渡辦法。(4)加速會計電算化。傳統的手工記帳,不但速度慢,難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及時性,且因會計信息的加工過程十分復雜,難以保證在會計核算的過程中不出現技性的差錯,因而必須盡快實行會計電算化。一則能大大地提高會計工作的效益,保證會計信息的時效性,二則能更準確,客觀提供數據資料,減少人為的差錯,從而達到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目的。同時通過建立會計信息交流中心,可以實現會計信息的資源共享。(5)建立會計信息質量責任保證系統。包括:法人責任保證系統,總會計師責任保證系統,會計人員責任保證系統,注冊會計師責任保證系統和社會監督責任保證系統等。
參考文獻:
[1]陳復援,陳鋼.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略論[J].上海會計,1996(7)-232.
[2]張文賢.會計信息真實性的責任保證系統初探[J].財會月刊,1997(8)-10.
[3]劉延.會計信息失真及對策的初步探索[J].當代經理人,2005(2)-15.
[4]李軍,李佳.淺談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J].當代經理人,2005(3)-15.
作者簡介:郭正良(1961- ),男,湖南長沙人,副教授,特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研究、財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