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馬釔求++韋素蘭++黃小明++陳翠蘭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7.07.149
[摘要] 目的 探討加強護理模式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該院兒科住院就治的28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黃疸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加強護理模式。干預后,對兩組患兒的相關療效性指標進行觀測、分析比較。結果 觀察組有131例、對照組有122例完成觀察,完成觀察的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生產方式、喂養(yǎng)情況、年齡、體質量、Apgar評分及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兒黃疸持續(xù)時間為(4.02±1.01)d、黃疸消失時間為(7.05±2.20)d、胎糞初次排出時間為(12.94±4.06)h、經皮膽紅素(8.98±1.31)mg/dL及血清膽紅素(12.01±1.61)mg/dL,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加強護理模式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有較好的治療護理效果。
[關鍵詞] 加強護理模式;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3(a)-0149-04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in the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CHEN Qing, MA Yi-qiu, WEI Su-lan, HUANG Xiao-ming, CHEN Cui-la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Yongn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5302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in the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Methods 280 cases of newborn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jaundic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the related curative effect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ender, fetal age, delivery method, feeding situation, age, body quality, Apgar score and severity of diseas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3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122 cas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jaundice continuous time, jaundice disappearance time, first meconium discharge time, transcutaneous bilirubin and serum bilirub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4.02±1.01)d, (7.05±2.20)d, (12.94±4.06)h, (8.98±1.31)mg/dL and (12.01±1.61)mg/dL,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1). Conclusion The nursing effect of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in the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is better.
[Key words]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Nursing effect
目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占新生兒住院病因第一位,由于新生兒血腦屏障還未發(fā)育成熟,因此游離膽紅素易通過該屏障[1-2],由于游離膽紅素具有神經毒性作用,特別是對大腦基底核及各種腦干神經核的毒性,導致腦細胞損傷出現神經系統(tǒng)異常表現,可引起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新生兒膽紅素腦病死亡率極高,50%~75%死于急性發(fā)作期,幸存者中75%~90%可有嚴重的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是造成患兒聽力障礙、視覺異常及智力發(fā)育遲緩的重要原因[3]。近年來,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率有呈增高的趨勢[4],由于膽紅素神經毒性的可逆性,故早期發(fā)現、早期干預是降低高膽紅素血癥和膽紅素腦病發(fā)生關鍵,也是新生患兒護理的工作重點。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采用加強護理模式干預131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在該院新生兒病房住院的患兒,所有病例均符合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診斷[4]。根據Bhutami等[5]制作的新生兒小時血清總膽紅素列線圖將患兒病情分為輕度(低危區(qū))、中度(中-低危區(qū))、重度(中-高危區(qū))和高危(高危區(qū)),選取輕、中、重度為觀察對象。排除高危患兒及產程損傷、先天性心臟病、胸部腫瘤、支氣管異物、心力衰竭、胸腔積液等患兒。共入組280例,以就診順序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142例和對照組138例。
1.2 干預方法
兩組患兒均參照《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4]給予相應的藥物及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給予新生兒黃疸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加強護理模式,包括加強喂養(yǎng)護理、光療護理、感染防控護理及排便護理。
1.2.1 喂養(yǎng)護理 患兒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常出現哺乳困難、腸蠕動差,胎糞排出延遲甚至出現胎糞性腸梗阻。對母乳喂養(yǎng)的患兒,指導產婦正確、合理的飲食方式及哺乳方式;記錄哺乳時間,保證患兒的需奶量,在兩次之間補充適量溫葡萄糖水;若產婦乳量不足時,及時補充配方奶粉。對于母乳性黃疸及產婦乳量嚴重不足的患兒,采用配方奶粉喂養(yǎng),奶液的配置嚴格按配方稀釋,避免因奶液過濃增加患兒胃腸負擔及過稀而導致患兒營養(yǎng)不足。
1.2.2 光療護理 光療是治療高膽紅素血癥的首選治療方法,可通過改變游離膽紅素結構,使之成為具有水溶性的異構體,從而可通過膽汁、尿液排出體外,降低體內游離膽紅素的濃度,而在護士在光療期間的優(yōu)質護理可明顯提高患兒的依從性[6]。在進行光療前先清潔光療箱、提前預熱、控制好箱內的濕度和溫度。采用柔軟的毛巾或衣服將光療箱布置成一個類似于子宮內的舒適環(huán)境,提高患兒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和治療的依從性;對患兒進行撫觸護理,使患兒四肢舒展、暴露皮膚,對患兒眼及生殖器部位須用眼罩及黑布進行遮擋。在光療過程中需加強巡視次數,若患兒哭鬧需及時進行安撫,以保證光療的順利進行;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汗、發(fā)熱及腹瀉導致失水增加,須及時補充水分,記錄出入水量及嚴格監(jiān)測體溫;光療易引起患兒喉痙攣或反復發(fā)作的呼吸暫停等低鈣血癥表現,須密切觀察患兒呼吸情況及監(jiān)測血鈣水平;此外還需經常為患兒變換體位,使光照能均勻照射全身。
1.2.3 感染防控護理 感染是引起重癥高膽紅素血癥及膽紅素腦病的重要病因[7],因此對患兒實施的相關護理操作須嚴格按無菌操作規(guī)程執(zhí)行,注意保持患兒皮膚、臍部及口腔的清潔狀態(tài),患兒使用過的物品必須經過嚴格的消毒處理后方可再次使用,對患兒暖箱進行定期消毒處理防止交叉感染,密切觀察患兒體溫、脈搏、呼吸和臍帶、皮膚顏色。
1.2.4 排便護理 新生兒腸腔內胎便約含80~100 mg膽紅素,這個含量相當于新生兒每日膽紅素產生量的5~10倍,如胎便排出延遲則可導致膽紅素肝腸循環(huán)及膽紅素重吸收增加,使血清中未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排便次數減少也可明顯增加膽紅素的肝腸循環(huán)使血中未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8-9]。在排便護理中,首先應保證患兒營養(yǎng)供給充分,要足量喂養(yǎng),可促進胎便排出。并每日二次進行腹部撫觸按摩,刺激胃腸道、促進腸蠕動,增加患兒食量、日排便次數和排便量,以減少膽紅素重吸收。對于食量正常,但胎便排出減少或超過3 d未排的患兒,采用開塞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2217)+生理鹽水(1∶1)灌腸,7~8 mL/次,1次/d,達到正常排便后即停。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黃疸發(fā)生時間、持續(xù)時間、消失時間、初次排便時間及膽紅素水平變化等相關療效性指標。
1.4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完成情況及一般情況比較
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有11例患兒、對照組有16例患兒因家屬要求轉入上一級醫(yī)院治療,最后觀察組131例、對照組122例完成觀察。完成觀察的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生產方式、喂養(yǎng)情況、年齡、體質量、Apgar評分及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結果見表1、表2、表3。
2.2 兩組患兒黃疸相關時間情況比較
在兩組患兒的黃疸發(fā)作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黃疸持續(xù)時間方面比較,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在黃疸消失時間方面比較,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在胎糞初次排出時間方面比較,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4。
2.3 兩組患兒膽紅素水平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后經皮膽紅素及血清膽紅素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降低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5。
3 討論
高膽紅素血癥是由于患兒體內膽紅素產生增加或排出減少所引起,新生兒由于胎兒時期血氧分壓低,紅細胞生成數量較多,出生后新生兒血氧分壓高,紅細胞相對過多,破壞亦多,胎兒血紅蛋白的半衰期短,分解速度快,肝臟和其他組織中的血紅素及骨髓中紅細胞前體多,使膽紅素生成增多。對于胎齡≥35周的新生兒,目前多采用Bhutami等[5]制作的新生兒小時血清總膽紅素列線圖作為診斷或干預標準,當膽紅素水平超過95百分位時定義為高膽紅素血癥而予以干預。血清游離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并積聚,從而引起一系列嚴重的神經系統(tǒng)病變,導致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而膽紅素腦病是新生兒致殘的重要病因[10-11]。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不但與血膽紅素水平呈正相關,也與高膽紅素血癥持續(xù)時間相關[12-13]。馬繁榮等[14]采用優(yōu)質護理干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觀察組患兒黃疸消退時間為(4.33±0.78)d、血清膽紅素為(54.64±15.32)mol/L、初次排胎便時間為(14.83±2.75)d,均明顯優(yōu)于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P<0.01);結果表明采用早期護理、專科護理、撫觸護理等綜合護理方案可明顯患兒的各項癥狀。李敏[15]也采用優(yōu)質護理干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黃疸消退時間為(4.0±0.80)d、血清膽紅素為(50.7±12.40)mol/L、初次排胎便時間為(12.4±3.20)d,均明顯優(yōu)于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采用喂養(yǎng)護理、專科護理、撫觸護理等綜合護理方案可明顯患兒的各項癥狀。這兩項研究中的黃疸消退時間相當于該次研究中的黃疸持續(xù)時間,此外初次排便時間及血清膽紅素水平與該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顯著縮短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黃疸消退時間及初次排便時間,能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及改善預后。由于高膽紅素血癥大部分具有可逆性,對患兒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可促進患兒早日康復,減少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因此,應及早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相關專科護理,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為患兒的預后提供強有力的護理支持,以期獲得最為理想的臨床治療護理效果。在該次研究中,在黃疸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強了喂養(yǎng)、光療、感染防控及排便等幾個方面的護理干預。喂養(yǎng)和排便護理有助于增強患兒的腸蠕動,減少膽紅素肝腸循環(huán)及膽紅素重吸收,降低血清中未結合膽紅素濃度。光療護理提升了患兒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和治療的依從性,預防和減少了患兒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感染防控護理,杜絕了交叉感染的發(fā)生。經加強護理干預的患兒與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患兒比較,黃疸持續(xù)時間由(5.77±1.28)d縮短為(4.02±1.01)d、初次胎糞的排出時間由(17.69±5.19)d縮短為(12.94±4.06)d,經皮膽紅素水平由(10.98±2.18)mg/dL縮短為(8.98±1.31)mg/dL、血清膽紅素水平由(13.56±1.56)mg/dL縮短為(12.01±1.61)mg/dL,顯著縮短了患兒的黃疸持續(xù)時間、較好的促進了胎糞初次排出、降低了經皮膽紅素及血清膽紅素水平。
綜上所述,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經過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后可明顯縮短病程而早日康復,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該次研究所采用的加強護理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治療護理效果,值得臨床推廣。但同時也應該加強新生兒預防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工作,許多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若能進行早期護理干預,是完全能防止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生,因此關于該方面的前瞻性研究可能會成為今后新生兒護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顏云,李清平.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早期診斷研究進展[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15,38(1):101-103.
[2] 陳陸飛,吳坤海,劉琛,等.高膽血癥新生兒溶血癥血清學檢測結果及相關因素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35(23):3173-3175.
[3] 范倩倩,王少華.膽紅素腦病早期診斷的臨床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4,20(7):1186-1189.
[4] 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志,2014(10):745-748.
[5] Bhutani VK, Johnson L, Sivieri EM. Predictive ability of a predischarge hour-specific serum bilirubin for subsequent significant hyperbilirubinemia in healthy term and ner-term newborns[J]. Pediatrics,1999,103(1):6-14.
[6] 張德芬.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照射治療依從性的護理干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1):2626-2627.
[7] 林一霞,王穎慧,李志宏.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危險因素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22):2424-2426.
[8] 陳昌粹.新生兒黃疸護理研究進展[J].安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4,20(4):279-285.
[9] 張寧.護理因素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影響及其措施分析[J].中國婦幼衛(wèi)生雜志,2015,6(2):77-70.
[10] 許文波,周麗,陳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J].中外醫(yī)療,2015(15):62-63.
[11] 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中國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研究協(xié)作組.中國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多中心流行病學調查研究[J].中華兒科學雜志,2012,50(5):331-335.
[12] 王艷麗,鄒靜靜,汪惠琴,等.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危險因素及其轉歸情況[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1):108-110.
[13] 張恒梅.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93例臨床病例分析[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9(18):140.
[14] 馬繁榮,單玲.優(yōu)質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8(14):150-151.
[15] 李敏.優(yōu)質護理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的實施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6,16(58):209.
(收稿日期: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