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家
摘要: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地表現為“育心”,即“心育”。造成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孩子自身因素;二是家庭、學校、社會注重對孩子們的智力教育,忽視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
關鍵詞:“問題學生” 因勢利導 “心育”
關注學生內心世界,這是我執教多年來最真確切的感受。也是教育教學中班主任的重要職責之一。我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深刻體會到: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的表現為“育心”,即“心育”。作為現代化的年輕教師,學生的朋友與知己,學生人際交往的指導者、心理健康發展的咨詢者,我認為,把這些角色擔任好的核心便是:密切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
聯合國專家預言:“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币虼?,一個成功的班主任,必定是學生心靈的引導者、呵護者。讓學生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學習、直面人生是班主任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外部走向心靈是新世紀班主任的必然選擇。
有的老師慨嘆“現在的學生真是難管理,打架斗毆現象時有發生?!庇械睦蠋熀唵蔚匕延羞@種不良行為傾向的學生看成是品行不端,其實有這種行為的學生往往是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由于個別老師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所以造成管理上的誤區。
造成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孩子自身因素;二是家庭、學校、社會注重對孩子們的智力教育,忽視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
對于班級的問題學生,如何有效地轉化,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研究,不斷解決的問題。在班級教學實踐中,在對班級問題生轉化工作中,我所謂問題學生是個別學生思想品德、知識技能、智能發展,及智力因素等方面比較落后的學生。怎樣才能使他們由“問題學生”最終成為一個比較好的甚至是優秀的學生呢?在這方面,我在教育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因勢利導,促使“問題學生”轉化
學生犯錯誤,有無意識的,也有有意識的,老師就應該從各方面找原因,剖析這樣的學生犯錯誤的各種因素。尋找病癥,才能治病救人。
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叫小張,四年級時母親因車禍而喪命,父親覺得孩子可憐,于是對孩子聽之任之,結果他時常在外面惹是生非。一次小張與本班學生在籃球場上玩籃球時,玩得正起興,別的班級的學生加進來,自己班的學生搶不到球,小張看不慣便出手就打,結果發生一場混戰,張教棟渾身上下沒有一塊好地方。對于這樣的學生犯的錯誤,如果一味地指責只能適得其反。我在處理這件事時,先替他治傷,然后與他一起來分析這件事,肯定他做的對的地方,分析了他做的不對的地方,同時指出這樣做的惡果。小張欣然接受了我的批評。
當然,轉化這樣的學生,并非一朝一夕。后來,小張突然幾天不上學,不想再讀書。我找到小尹再三開導他,他終于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他誠懇的告訴我,不想讀書的真正原因是想自學法律,去打官司,把父親救出來。這個男孩,很聰明有思想只是控制不住自己,好干一些沖動的事。為了轉變小張目前的心態,我側面分析了他父親的行為,勸他從中汲取教訓并且告訴他法律是不允許他隨意踐踏的,金錢更不能買通法律。我進而啟發他的思想認識,告訴他,你愿意學習法律,研究法律是好事,但是需要學好基礎知識,這樣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去系統地學習法律知識。小張從此改變了自己打架、曠課的惡習,他開始發奮學習、并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高一級的學校。
實踐證明,老師只有了解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正確看待他們的錯誤,了解他們犯錯誤的動機,才能解開學生的心結,轉化他們的思想。教師只有從“問題學生”自身的特點出發,因勢利導,化消極為積極,才能使他們從低谷走向高尚。
二、放低要求,給予信賴,循序漸進引導“問題學生”進步
班級“問題學生”大多缺乏自信,他們遭到各方面的失敗,深受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冷落、嘲笑、鄙棄、他們的心態失去平衡,情感脆弱,很容易走向極端。
我班的小雨同學,父親蹲過監獄,父母離異后,幾乎成了孤兒,她像一只皮球被父母踢來踢去,染上許多惡心。她的姑姑認為她不可救藥,對她更是打罵。她憤然離家出走,在街道派出所的幫助下,終于在一個學生家里找到了她,她卻拒絕回家,以割腕自傷要挾。我及時趕到現場用真情去感化她,經過一番苦苦相勸使她放棄過激行為。
對于這個孩子,我做了許多調查,了解她的過去,也了解她的現在。她怕孤獨、沒有歡樂,于是才去和那些和她有著共同經歷的同學在一起發泄內心的苦悶,尋求人生的一點樂趣、一點刺激:她想學習,獲得知識,但長時間的曠課,知識落得甚遠,又無人幫她,使她心灰意冷,也只好破罐子破摔。對于小雨我并沒有急于求成,而是有步驟的去做她的轉化工作。
首先,改變她賴以生存的家庭環境。我曾幾次家訪,并同張父及親人交談,使他們認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問題,讓他們認識到家庭環境對子女是有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讓他們先做好孩子的榜樣,使孩子有一個溫暖的家。接下來我召開班干部會,讓班干部以朋友的身份接觸她,使她感到生活在這樣的班集體并不孤單,促使她能安心于班級不再曠課。
其次,放低要求,促使她有成就感。小雨安于班級后,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學習。她的作業大部分是“拿來主義”。我默默地觀察,并不指責她,而是私下鼓勵她,增強她學習的自信心。因為我覺得她之所以這樣做,說明她有學習的欲望。這樣的好苗頭,是不能扼殺的。期中考試,張珂雨的成績不是很理想。她的情緒低落,我開導她,暗示她,平日作業或是考試時不要抄襲別人的。告訴她,學習上依賴別人是不行的,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提高成績。從此小雨在學習時力求獨立完成作業,對學習有極大的興趣,上課還大膽發言。對“問題學生”要放低要求循序漸進。
再次,給予信賴,促使她有滿足感。小雨安心于班級學習后,情緒時常有波動。有一次她突然告訴我,她要去了斷一些事情,讓我放心,他從此不再曠課。從她的字里行間我知道她要去解決她那些“難兄難弟”的關系問題。我想,她的內心世界是很復雜的,讓她自己去解決心結未必是壞事。于是我通過她的一個難兄的手機,找到了她,并對她說:“老師相信你會解決好自己的問題,盡快回到學校里來。”
三、多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
學生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但又如一方沃土,不植樹種花,就會滋生雜草。青春期是學生身體和智力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充滿生機,蓬勃向上的階段,也是人生旅途中的多事之秋。他們富有成人難以想象的想象力,思想前衛,應和時代脈搏,他們渴望成才,但缺乏苦攻難關的精神,他們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但缺乏自我約束與奮斗意志。面對這種情況,班主任千萬不能把學生的某些心理問題看成是紀律問題。隨之而來的是一頓教訓,而是要沖破學生的心理壁壘,透視學生的心靈,為他們分憂,為他們清除“病灶”,把心靈的沃土墾植成“真善美”的苗圃。
學生內心世界總會通過外在的東西表現出來,交網友,談戀愛,追星,尋求精神寄托。作為班主任老師不能橫加干涉,而應該走進學生之中,用寬闊的胸懷去包容他們,用善良的態度去感化他們,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交往環境,從而使他們學會把握自己。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相信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微笑面對學生,對學生熱愛、理解、尊重關注他們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是班主任成功教育好學生必不可少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