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懿芳
摘要:在數字資源日新月異的今天,隨著信息化教學廣泛應用到教育教學改革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逐漸被教育研究者引入到中國教育界。改變傳統(tǒng)授課模式,學習者課前自主學習完成練習,課上深入研討內化提升,滿足人們終身學習和核心素養(yǎng)的建立與提高的需求。通過對適合中職學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資源開發(fā)方法和應用流程的整理,可以為職業(yè)教育應用的翻轉課堂資源開發(fā)和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中職 翻轉課堂 實踐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界定
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教育家薩爾曼·可汗說過,“翻轉課堂”就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在家中上課,然后再到課堂上與老師同學一起解決疑問。(1)而將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應用于教學實踐的卻是美國林地公園中學的兩位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他們在《翻轉課堂與慕課教學》中指出,這種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并廣泛運用于學生的家庭作業(yè)、課堂任務、實驗和考試等各個方面。(2)這就使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學習,都能得到個性化教育。
二、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翻轉課堂有利于改革教學模式,掌握學情,解決教育問題。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模式一般是教師一人授課,臺下全體聆聽,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缺乏參與性,學習沒興趣。而翻轉課堂則是教師事先發(fā)布學習任務,學生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實現個性化學習,回到課堂解答疑惑,小組合作參與性高,補救學習讓全員掌握知識。
在中職學校部分學生因在初中普遍未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傳統(tǒng)課堂上跟不上教學進度,急需規(guī)范性的指導與訓練。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在課前通過自學掌握邀請函一定的基礎知識,把不會不懂的問題通過反饋給教師,了解學情,進而課上展開有針對性學習。
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
1.微課視頻資源準備
微課視頻的制作要確保有趣、有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對知識的接受是運用原有知識對新的知識的理解和建構,微課視頻的視覺效果、互動性、時間長度等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視頻通過采用文字、語言、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多媒體形式來表現教學視頻更具情境性,呈現的知識信息內容是多維、立體、動態(tài)的。視頻播放應具備進度調整功能,以適應不同基礎程度學生的學習。
此外,一節(jié)課設置微課的數量和結構要視本課的具體情況而定,可以是環(huán)節(jié)性微課,也可以是知識點微課或是技能點微課。教師課前上傳學習平臺,建立課堂,發(fā)布任務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并建立完成學習的評分標準。
2.學習任務單生成
上傳微課的同時,要配備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進行指導。針對微課學習給予一定學習建議,通過電子形式和微課同時上傳至學習平臺。任務單是指導學習的可靠保證,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學習要求,學習任務,練習與檢測,交流與反饋,困惑與建議,自我評價。
3.翻轉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
在課前,學生通過學習平臺自主學習教師上傳的學習資源,初步掌握知識點。接下來進入課堂研討交流,根據課前學情的調查,教師以集中講解解決共性問題;再解決相對集中的其他問題,可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回指導、討論結果交流等多種方式;再進入拓展延伸,布置任務,增加難度,考察學生是否學會。學生可以視難易程度選擇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最后要在課上呈現出學習成果。獲得階段性評價。這樣,以前傳統(tǒng)課堂需要回家完成的作業(yè)就拿到課上來解決,因為回家獨立完成有難度而放棄學習的情況就大大減少。同時,在集體中完成任務,也提高了學生合作意識和學習效率。
翻轉課堂的學習模式不是使學生成績達到合格標準,而是達到盡量完全掌握。因此,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是課后補救性學習。針對邀請函的寫作這項技能,我提出的要求是:教師把本課重點解決的問題思路上傳到學習平臺,學困生利用平臺上的資源以及相關網站查找到的學習資源,進行補救性學習。針對學習小組內評分結果參與不夠積極,制作不夠完善的學生,教師個別指導,再一次學習微課視頻,直至作品完成。
4.全面評價反饋
在此模式下學習,評價方式也有改變,更加科學具體。既是過程性的,也是發(fā)展性的評價。通過課前自學過程和成績檢測學習過程;課前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課上教師對每組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跟蹤指導和交流評價,完成自測題,最后學生根據自己本課表現,完成自我評價,小組組長代表本組為成員打分,完成后提交,教師評價,最終反饋給學生本人,完成本課任務。
四、翻轉課堂教學設計需要思考的問題
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一直在探索中實踐,應在更多專業(yè)推進,驗證模式設計的科學性,加強操作性。
參考文獻:
[1]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教育革命[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0.
[2]喬納森·伯爾曼,亞倫·薩姆斯.翻轉課堂與慕課教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