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內容摘要】為了提升初中生的數學學習效率,近年來許多學校都在探究既有實踐的可能性又能輔助初中生提高數學水平的教學模式,本文先簡要介紹初中數學教學的現狀,又從導學析練教學模式的涵義和實踐應用兩個角度簡要探究了導學析練這種新的數學教學模式。
【關鍵詞】導學析練 教學模式 初中數學 實踐
初中數學既不同于小學的數學啟蒙性教育,又不同于高中的數學探索性教育,初中數學更大的意義在于初中階段是學生邏輯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為進一步的數學深化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緊貼課程標準的要求又具備一定靈活性的導學析練教學模式,已逐步進入教學工作者的視野。
一、導學析練教學模式的涵義
導學析練教學模式也可以說成“學案式”教學模式,它是指教師在編寫學案的時候不能主觀的一概而論,應該充分參考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數學基礎,并將不同的學生適用的教學方法、需要重點講解的知識都融入進學案里。將學案提前發放給每位學生,學生可以利用課前自學、思考探究,然后教師在課堂上再以學案和教材為核心進行引導點撥。需要注意的是,學案中要留有學生思考的空間,不能讓學生完全沿襲教師自己的思維模式,學案的最大作用是引導學生思考并不是讓學生模仿自己的解題步驟。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鞏固學生的數學學習。
二、導學析練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
1.導入新知
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從舊知識的復習中自然獲得新知識。例如在學習“點、線、面”的時候,我們已知圖形是由點,線,面構成的;面與面相交得線,線與線相交得點;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因為涉及到“線”而在下一章“角與度量中”角由兩條具有公共端點的射線組成,兩條射線的公共端點是這個角的頂點。因此可以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引入新的知識。
2.課堂練習
在導學練析教學模式中,課堂練習是一個重要環節,其編寫應該按照以下幾點展開。
(1)層次性導學。學生的基礎水平、學習能力各有所不同,教師應該注意到這些個體上的差異,在學案內容的教學上有著一定的梯度性。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混合運算”的時候,教師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設計擴展題型,已知a、b互為相反數;m、n互為倒數,x3為8,求x2-(mn+a+b)x+2014(a+b)+2013mn的值是多少。這道題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理論知識還需要學生開動思維,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針對數學基礎差的學生,練習這種具備一定難度的題型大可不必。俗話說的好“不能還沒有學會走,就學飛”。因此為了提升數學基礎,教師可以例舉能直接運用教材數學理論、公式的題型,強化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學習。
(2)啟發性導學。教師不能僅僅只是達到練習、鞏固的目的,將學案中例舉的題型和實際生活緊密相連,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思考。學習中又借鑒生活,比方說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的時候,可以例舉這樣的題型:如果有一張厚度為0.2mm的白紙,將它連續對折40次,其厚度會超過世界屋脊——珠峰的高度嗎?通過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數學啟發的目的。
(3)系統性導學。因為在學案導學中將以上提到的層次性、啟發性、適宜性有機整合起來是會有一些難度,如果不進行系統的劃分、適當的布局安排,就可能造成學案雜亂的情況,這樣學生不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水平自主學習學案上的內容,老師在點撥的過程中也會有些混亂。所以學案中應該除了涉及到不同梯度的題型,還應將不同的題型在每課時的學案中用不同的名字劃分出來,例如在學案編寫的環節上基礎題型專門設定在“強化基礎”的欄目里,擴展題型設定“擴展訓練”的欄目里。除此以外,在每個題型之后也應該有解題技巧、解題反思等內容。
3.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新知以及評析
上文已經提到了學案式導學,通過編寫適合學生學習情況的學案,將學案事先發放給每位學生,老師在上完一堂課之后,安排學生看學案中有關新一堂課的點撥。在正式投入第二堂課的時候,老師先在黑板上例舉出涉及第二課時的簡單題型,檢驗學生的新知自學情況,并針對學生的答題率和積極性對學案中的點撥內容進行評析思考學案內容是否處于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的范圍。比方說在上實數的時候,第一堂課上了無理數和平方根,就需要學生先對下一課的“實數”根據學案上的內容進行自學。老師在第二堂課上問學生有關理論上的問題例如:負數的立方根是正數還是負數?以此考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自學情況和學生自學的積極度有多高,再結合自己編制的學案內容,參考學案內容是否處于學生的接受范圍。
本文簡要的介紹了導學析練教學模式的定義,導學析練教學模式的核心也就是所謂的“學案式”教學。通過合理的利用導學析練教學模式改善“老師為主導,缺少互動性,機械練習”的初中數學教學現狀。
【參考文獻】
[1] 劉國蓮. 學案導學以學定教以教促學[J]. 教學月刊,2015(4).
[2] 樓松年. 學案導學法的探索與實踐[J]. 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3(3).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城市孔灣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