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運花
摘要: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束縛,自然課在農村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只有立足于農村實際,充分發揮農村有利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進行自然科學教學,才能使廣大農村小學生受到“科學啟蒙教育”。
關鍵詞:農村小學 自然科學 啟蒙教育
對農村小學科學常識教育現狀進行分析,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束縛,自然課在農村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具體表現為:一是科學常識課時較少,認為自然是可有可無的“副”課。二是專職、骨干教師少,師資力量弱。科學常識課往往由教語文課或教數學課的教師兼任,專業教師很少。三是學校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少,配備標準低。四是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效果差。教師在課堂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教”的枯燥無味,“學”的毫無興趣,無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用科學的能力,雖然靠死記硬背也會得到高分,但根本談不上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五是農村信息相對閉塞,自然科學教學大環境差。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自然科學課程教學面臨著諸多困難,受到各種方面條件的制約。但與城市相比,農村自然科學教學也有許多有利的教學條件:
1.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為自然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生動的教學材料,如植物的葉、花、籽;如水稻、青菜、小麥等農作物;如蚯蚓、貓、兔等小動物;如沙、石、土壤等物質,這些材料在農村隨手可得,可為學生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探究材料。
2.農村大自然因其原始性、真實性和完整性的特點,為開展自然教學提供了觀察、考察、飼養、栽培等實踐活動的場所;農村的田野、河流、樹木,都可以成為小學生探究學習的操練場。
3.農村學生與城鎮學生相比,雖然他們在分析、綜合、動手實驗等能力方面稍差,但其自身也存在著優勢。因為農村的孩子從小與草木為伴,與蟲鳥為友,自然科學課中50%以上的內容都是農村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現象,學生對農村的自然事物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生物觀察、種植、養殖和土壤、巖石等自然物質和現象的認識方面有較為豐富的知識經驗和切身體驗。
因此,只有立足于農村實際,充分發揮農村有利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進行自然科學教學,才能使廣大農村小學生受到“科學啟蒙教育”,在小學自然教學中我們采取了以下做法:
第一,在教學形式上,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拓展自然科學的教學空間。我們在學校開辟了室內和室外自然角,供學生日常觀察學習。室內自然角主要是飼養小魚、小蝌蚪、螞蟻等小動物,種植一些小型花草,讓學生能經常觀察,了解動物的外形以及飛、走、爬、游的動態生活習性;了解植物的根、莖、葉、花的形態及其生長規律。平時,由學生對自然角進行管理等,如給“室內自然角”里的小動物喂食、換水、清潔,為室外“種植園”里的植物除草、澆水、捉蟲、松土、施肥等,既加深了他們對書本上的自然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又培養了他們的勞動習慣,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
第二,在教學時間上,將課堂教學與日常觀察相結合,拓展自然科學的教學時間。在自然教學中,我們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本“觀察記載簿”,根據教學需要,由教師向學生提出觀察要求,指導學生如何觀察,讓學生自己獨立進行觀察,再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在“觀察記載簿”上,使自然科學的學習時間不僅局限在課堂45分鐘。學生通過不斷的觀察、記錄。提出問題,積極思考,尋找答案,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了對自然科學的探究性學習。如在教學《植物的一生》時,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及發展規律,我們指導學生從種子萌發開始進行長期的跟蹤觀察。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植物的一生,還鍛煉培養了他們的毅力和恒心。
第三,在教學內容上,將課堂教學與農村生產實踐活動相結合,拓展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實踐是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在農村,學生的實踐活動有著廣闊的渠道。如組織學生親身體驗農業生產勞動;參加農村建設和改造活動;參觀和訪問種植場、養殖場等。在這片土地上,學生學以致用,獲得了科學探究的成功體驗,增加了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又學到了新知識,發現了新疑問,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將學生的探究學習與農村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這不僅對農村新課改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發展當地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和教育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課堂是個小空間,生活是個大舞臺。積極引導學生,將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活動融入到農村豐富多彩而有特色的現實生活中,讓他們在鮮活而具體的生活中感知,在實踐中體驗,在活動在理解生活的科學和情趣。這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操,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究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發展。農村小學自然科學教學也只有緊密聯系農村實際,切實加強學習與自然、生活、社會實踐的聯系,才能真正地給農村孩子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使新課程理念得到貫徹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