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蘭
摘 要 介紹了在生物教學中,通過活用動植物的一些本能行為現象,有機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啟迪和感悟,懂得健康生活,形成健全人格,提升核心素養。
關鍵詞 生物現象 核心素養 健康生活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教會學生健康生活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落實國家教育部新時期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生物學科教學的宗旨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還須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葉圣陶先生說過:“訓練思想,就學校課程方面說,是各科共同的任務。”因而,在生物學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德育教育,是每個生物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自然界中,許多生物現象是生物為了適應環境而生存下去的本能行為,這些行為富含哲理性教育意義,教師可巧妙將其轉化為教育案例,內化為具有德育教育的滲透點,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效果。
1 不忘初心,懷本感恩
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孟子·梁惠王下》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的就是感恩意識,感恩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挖掘生物自然現象背后的鮮活素材,滲透感恩教育。
《人民日報》2015年5月曾報道一則新聞“兒女雙雙患尿毒癥,父母分別為兒女捐腎”,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多么偉大啊!然而生活中也聽到或看到一些反例:子女為爭奪財產,置父母不顧,將父母趕也家門;子女不顧父母艱辛掙錢,卻拿父母的錢去追求享樂。常有中學生忘記了我國自古就有的“羊跪乳,鴉反哺”的古訓。因而,加強對中學生的感恩教育是每個教育者應盡的責任。教師可以用下面的生物現象來教育學生,讓他們懂得感恩。
案例1:烏鴉在幼鳥的時候,都是由它媽媽辛辛苦苦地飛出去找食物,然后回來一口一口地喂給它吃。漸漸地,小烏鴉長大了,而烏鴉媽媽也年老體衰,不能覓食甚至雙目失明而飛不動,不能再出去找食物。長大的小烏鴉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每天飛出去四處尋找食物,再銜回來嘴對嘴地喂到媽媽的口中,照顧老烏鴉,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并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
案例2:大麻哈魚具有洄游的先天性行為,雖幼體孵化于烏蘇里江等江河,但長至50 mm后便開始降河下海,在海洋里生長4年左右。當達到性成熟時,它們并沒有在大海里產卵,而是游回故鄉產卵并孵化后代。為了盡快游回家鄉,大麻哈魚成群結隊,互相幫助;日夜兼程,每晝夜可前進30~35 km;一路上與激流和大魚搏斗,歷盡艱險;且在洄游時不攝食,依靠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因為長途旅行,忍饑挨餓和生殖期間體力的消耗,大多數親魚瘦弱而多傷病,尤其是雄魚,更是體力消耗殆盡。因此生殖后不久,精疲力盡的親魚用盡最后的力氣用礫石將卵掩蔽好,守護在產卵床邊直到死亡。這就是大麻哈魚熱愛家鄉、感恩家鄉的養育之恩,拼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落葉歸根的精神。
從這兩個生命現象中得到的感悟:感恩,是人生的最大智慧;感恩,是人性的一大美德。教師教育學生要胸懷感恩祖國和家鄉的愛國情懷,常懷感恩之心對待父母、教師和同學,生命必然處處充滿陽光。
2 適應環境,堅強生活
古往今來,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世間萬物只有與它所處的環境相適應,才能立足于世。在現實的教學中,經常會聽到事例,如某學生因成績下滑跳樓自殺,某學生因父母離異而由優秀變成待進生,某學生因被老師批評而自殺等。現代的中學生成長過程是“泡在蜜糖中長大”,缺少了生活的艱苦磨煉,有些一碰到挫折就適應不了而走向生命的邊緣。教師可以用下面的生物現象來教育學生,讓他們學會適應環境,堅強生活。
案例3:生活在沙漠中的駱駝刺,為了能從沙漠和戈壁深處吸取地下水份和營養,根系一般長達20 m;為了適應干旱的環境,減少水分的蒸發,地上部分長得矮小,高度不足1 m。
案例4:大西洋馬德拉島上的昆蟲,它們中間多數翅膀退化,失去飛的能力;而少數昆蟲的翅膀又特別發達。為什么同一個島上的昆蟲差異這么大呢?原來,海島上風大浪高,會飛的昆蟲大部分被風刮到海里淹死了。僅有少數翅膀特別發達和爬在地上不善飛行的昆蟲能僥幸地存活下來。這樣,自然環境漸漸地使一般會飛的昆蟲滅種,只剩下翅膀發達特別能飛的和干脆不能飛的昆蟲。
從這兩個生命現象中得到的感悟:人的成長過程中或許會一帆風順,或許會經歷困難,教師要教育學生一定要學會像沙漠中的駱駝刺和海島中的昆蟲那樣去適應環境生活,擁有克服困難的智慧和勇氣,今后的人生將會活得更精彩。
3 相誠互信,合作共贏
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據不完全統計,學校中獨生子女占6成以上。由于他們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大部分學生的性格是“唯我獨專”,未懂得與同伴合作互助,這也使得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少了同伴的指引,多走了許多彎路。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說的就是同伴當中如果能夠合作學習,必然有一個能作為你的導師,給予你明燈的指引。教師可以用下面的生物現象來教育學生,讓他們學會合作,共進共贏。
案例5:白蟻是一種營群體生活、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在白蟻家族中,有著復雜卻又嚴格的分工。工蟻負責覓食、筑巢和飼喂其他白蟻等大部分工作,兵蟻肩負蟻巢的安全保障,蟻后則生育后代,還有的哺養后代。螞蟻家族正是憑借每一個成員的合作精神,才能生存下去。
案例6:有些細菌和真菌與動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們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地衣是真菌與藻類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類通過光合作用為真菌提供有機物,真菌可以為藻類提供水和無機鹽。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根瘤菌與植物共生,根瘤菌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質,而植物則為根瘤菌提供有機物。
從這兩個生命現象中得到的感悟:合作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教師要教育學生在學習上做到互相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從而取得合作共贏。
4 優勝劣汰,良性競爭
梁啟超說“物競天擇勢必至,不優則劣兮不興則亡。”今天的社會是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由于科技的迅猛發展,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競爭也就更加頻繁和激烈。社會要發展,要進步,就需要競爭和有競爭力的人才。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因此培養學生競爭能力成為當務之急。教師可以用下面的生物現象來教育學生,讓他們學會在學習中競爭,在競爭中前進。
案例7:稀疏生長或獨自生長的樹木,樹身都不會太高,而且它們的枝干也彎曲不直。但成片的樹木則每一棵都高大挺拔,從不旁逸斜出。這是因為稀疏的樹木沒有存在競爭,就懶散著隨意生長,這往往使它們長得奇形怪狀,最終不會成材;而長在一起的樹木,每個個體要想生存,就必須讓自己長得高大強壯,這樣才能爭得有限的陽光、水分等生存資源,從而存活下來。
案例8:豹子只有在狂奔中速度超越其他動物,才有機會捉到對方,獲得食物,否則,豹子只能餓死。豹子的獵捕對象在生存競爭中不斷提高奔跑速度,用來擺脫豹子的追殺。
從這兩個生命現象中得到的感悟:競爭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競爭是學生學習不斷向上的不竭動力。教師要教育學生學習大樹競爭生長和獵豹捕食競爭的精神,才能讓自己在社會上處于不敗之地。
5 艱苦歷練,磨礪意志
由于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不少父母無意識地放松了對孩子堅強意志品質的磨礪,致使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式的生活。到了學校后,不少學生生活上不能自理,學習怕艱苦,意志力薄弱,常常不能抵抗各種誘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因此,磨礪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教師可以用下面的生物現象來教育學生,讓他們學會在學習中艱苦歷練,磨礪意志。
案例9:家蠶吐絲完畢后,化成蛹,蛹的外表是一層厚厚的堅韌外殼,成蟲要羽化成蠶蛾需要付出艱辛的磨煉,才能沖繭而出。
從這個生命現象中得到的感悟: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教師要告誡學生:學習的道路是艱苦的,天上是不會掉下餡餅的,要想取得成績,必須要有付出,要經歷磨礪,在磨礪中培養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堅忍不拔的拼搏精神,才能取得學習的最后勝利。
教育者能充分利用生物現象有機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終生發展受益。
參考文獻:
張玉明.生物教學中生命感悟教育的滲透[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