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
摘 要: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之一,也是連接現實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能力的培養很關鍵。要想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先把學生的詞匯、語言表達、概括能力、思維能力等基礎鞏固好,接著就是教師的引導。那么,如何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文章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閱讀能力;閱讀策略;閱讀興趣
一、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尋找樂趣,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課文閱讀,而是一個大范圍的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閱讀形式,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詞匯量、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上有所積累,同時有助于學生開拓眼界,認識這豐富多彩的世界。教師在課堂中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從而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尋找樂趣,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在課堂上每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都可適當地給學生們推薦一些不同種類的課外書籍,推薦的書籍不要僅僅局限于某個領域或者某種體裁。因為學生是一個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雖然小學生各方面的發育還不夠成熟,但對于自己是否喜歡某樣東西還是很明確的,他們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所以,教師在推薦課外書籍時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多種選擇,讓他們按照自己所感興趣的領域來選擇,因為感興趣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應該是愉悅而充滿樂趣的,久而久之學生便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當教師在教學小學三年級的郭沫若的《石榴》時,可以推薦郭沫若的其他作品給學生,如《孔雀膽》《女神》《星空》等,也可以推薦鄭振鐸的《貓》等文章。一方面可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石榴》一文;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面,有助于他們的語言文字積累,以及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多開展班級的閱讀活動,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可見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因此,從小學生的發展來看,在他們的學習成長中更應該注重環境的影響,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好的導向作用。小學生普遍喜歡模仿,崇拜跟隨,因此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可以多開展一些班級閱讀活動,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比如,開展中外名著的故事復述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勇敢地把自己最喜歡的某一本名著通過自己的方式把主要內容及情節跟班上的同學一起分享,如在分享的過程中恰好有學生對這個名著感興趣,也會回去翻閱,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勇氣和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在比賽中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更重要的是還能在比賽過程中產生一個優秀者,成為學生們競相模仿的楷模,為班里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閱讀環境。或者可以開展最厚讀書筆記展示,讓學生把自己的讀書筆記跟其他學生一起分享、互幫互助、相互學習,分享閱讀的樂趣。閱讀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在活動中延伸出一種閱讀精神以及一個學習閱讀的環境。環境對個人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教師和家長都有義務去為學生們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學習的榜樣。
三、掌握閱讀方法,使閱讀游刃有余
閱讀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領讀、默讀、朗讀、背誦、范讀等,也可以分為精讀、粗讀、細讀等方式。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體裁和篇幅來決定采用何種方式來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針對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在有效的時間里達到一定量的閱讀,有利于節約時間,讓學生對閱讀本身不抗拒。比如,在學習詩歌時,通常都會選擇朗讀和背誦的方式。例如,在教學小學五年級下冊的古詩詞毛澤東的《長征》時,就會采用朗讀和背誦的方法,因為朗讀可以把詩詞中那種豪邁的氣概表達出來,更有利于詩詞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另外,背誦可以使詩詞在腦海中根深蒂固,有利于文化素養的積累。對于篇幅較長的現代文閱讀,在課堂上多數采用快速默讀的方法,先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再進行精讀領會文中所要表達的主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閱讀的方法教給學生,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他們掌握其中的閱讀方法,不僅能將之運用在課內的閱讀中,對課外閱讀也能游刃有余。
總而言之,閱讀貫穿于語文教學全過程,閱讀也是聯系這個世界的紐帶,能開拓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知識沉淀累積的過程,也是一個儲蓄的過程,學生要在閱讀中尋找樂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在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中掌握閱讀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張海波.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4(7):203-204.
[2]陳明貴.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7):39-40.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八卦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