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蓓蕾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夢寐以求的,更是新課標的精髓。在課堂中能有效提問與智慧理答,是教師塑造高效數學課堂的必備素質。
關鍵詞:數學課堂 有效提問 智慧理答 高效
課堂是教師耕耘的田地,相信上一堂好課是追求。盡管教師課前精心預設過程,但學生是鮮活、有個性的生命體,課堂總是千百萬化——課堂上老師期待的偏偏不出現,不期待的卻接二連三地出來,有時使教師措手不及。如何更好地應對這種課堂上的意外,除了精心準備預設外,我們更要煉就“課堂對話”——把握師生對話,即有效提問與智慧理答。
一、有效提問,讓課堂活潑靈動
眾所周知,一堂課沒有固定的模式,課堂提問也絕非千篇一律。在素質教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還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選用、創造出其他豐富多彩的課堂提問。
1.善用四問
所謂四問,即追問、探問、轉問、反問。四問之中追問尤為重要,當學生就某一問題回答后,為了引領學生深入思考,而創設一些問題,這就是追問。追問一般傾向于同一個學生。它可以使學生更深入了解知識的本質。
案例分析:師:同學們,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嗎?
生:是。
師:你怎么證明它是軸對稱圖形呢?
生:對折它能完全重合。
師:怎樣對折能完全重合,你能折給老師看看嗎?
生:演示折,發現不能重合
師:能完全重合嗎?(不能)
師:不能完全重合還是軸對稱圖形嗎?(不是)
師:所以平行四邊形對折不能完全重合,就不是軸對稱圖形,那么怎樣的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
教師利用五次連續的追問,讓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并在連續追問的過程中學生再次鞏固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而且讓學生感覺到這是自己一步步探究到的真理。因此,追問是數學課堂中非常有效的提問方式。
所謂探問,就是課堂上當學生由于知識欠缺,問題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難度等原因無法回答問題時,教師變換角度,或化大為小,或化難為易,或化虛為實,讓學生換一個路徑接近問題的答案。
轉問一般是在追問無效時,或為了問題得到更多學生的討論而出現的。課堂上我們老師一般會用“誰還有補充?”“誰能解釋得更明白些?”等將問題轉向另一個學生,使問題得到更好地解決。
2.問在興趣點上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兒童具有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一些新穎、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可以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恰當地穿插一些數學游戲,抓住學生具有強烈好奇心這一心理特征,必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
案例分析:在《游戲公平》這一課時中我準備了一個游戲,在不透明紙箱子里放了五個黃球,一個白球,并定下規則讓20名同學依次摸球并放回,摸到黃球次數多,老師贏。反之,則同學們贏。結果很明顯,黃球摸到17次,白球3次。
師: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生:老師你作弊,我們不知道箱子里是什么呀?
師:你們想看看箱子里的秘密嗎?
生:(異口同聲)想!(齊看箱子里的球)不公平!不公平!……
師:你們為什么覺得這游戲不公平。
生:黃球和白球數量不一樣。
師:那怎樣的游戲才是公平的呢?
如此的提問,每一個孩子都愿意參與進來,整堂課孩子的積極性非常高,都能各抒己見,而且在積極的回答中也領悟了怎樣的游戲才是公平,很好的完成了本課的目標。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應該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問在疑難之處
教材必有重難點,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對于教師就尤為重要。對教材的難點,教師要認真思考設計什么樣的問題、設計幾個問題,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其實,數學與語文一樣同樣需要解讀文本,把文本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解讀了解該知識在數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與比重,了解該知識與其他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該知識今后的延續,最重要的是還必須了解該知識的本質特征。教師只有對所要教學的知識要點,從橫向與縱向分析清楚了,才有資格與學生對話,才能設計出合理的問題。
二、智慧理答,讓課堂精彩無限
課堂理答是一門藝術,它充滿智慧、情感、技巧;課堂理答非常重要,它能引領學生走出理解的誤區,它能提煉一篇文章的文眼,一節課的課眼,它也能給課堂帶來精彩而有效的生成。
(一)理答之誤區
1.缺乏針對性理答
大部分教師喜歡用‘好的或‘錯了對學生的回答作一個簡單的評價,或對學生的回答不作任何的評價,只是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流程而已,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只能籠統地知道對或錯,并不了解對錯的原因。
例如,在《認識元角分》這一課時,一些生活經驗不足的孩子很難掌握元角分之間的轉換。當老我拋出5角=( )分這個問題時,有孩子的答案是等于5分,我給出的回答馬上是不對,其他的孩子立馬喊出了50角的正確答案,我馬上給予肯定及表揚。但課后反思,這樣的理答對于回答5分的孩子是無效的,更應該做的的層層深入的理答,比如先告訴他1角等于10分,再問他2角呢?3角呢?最后得出5角是50分,在解題的同時更是梳理了一種思路。
一句過于簡單的肯定或否定,有時不能內化學生對數學的思考,反倒讓他們的心浮氣躁起來。長此以往,表揚已無價值,否定已無意義,學生自然而然也失去了學習的內動力。教師的理答,便也自然成了消極理答。
2.模棱兩可的理答方式
當學生做出回答后,有些教師經常只用“嗯”“啊”“是嗎?”等方式作模棱兩可的理答,使學生一頭霧水,甚至不知道老師這是肯定還是否定。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師由于水平等各方面原因不能及時做出正確有效的智慧理答,就采用含糊過之的方式企圖過關,直接將學生拉回到自己預設的教學內容中去。二是教師的耳朵不夠靈,無法捕捉學生回答中的本質內容,或無法抓住學生回答中的有效資源進行更深入的引導,只能采用模棱兩可的理答方式。這其實正是學生學習動力的缺失!為保持或重新喚醒學生內心的學習動力,教師就必須改變這種消極,缺乏思考的理答方式,平時多積累,多反思,用綻放光芒的智慧理答方式來吸引學生主動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二)理答之策略
1.激勵性理答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教師簡單的“不錯”、“你真棒”之類的表揚已無法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因此,在課堂上要善于運用激勵性理答,它不是空洞的贊美,而是更能激發學生內在潛能的,能促進學生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的催化劑。
案例分析:問題:在空格里填數,使橫行、豎行、斜行之和都是30。
師:你會先填哪個空?請你來指一指
生:先填最后一行第二個空。
師:你是怎么看的?
生:豎著有兩個數,可以求第三個。
師:真能干,學會了有順序得看,的確豎著看一列有兩個數就能求第三個,是種很好的方法。誰有和他一樣好的方法?
生:我也可以斜著看,那也有兩個數呀。
如此理答,讓學生學會了有序觀察,學會了橫著看也學會了斜著看,并能總結出填九宮格的方法,讓學生既掌握觀察方法也充滿熱情參與到課堂中來。
2.針對性理答
一般教師在理答時所用語言往往過于寬泛、簡單,沒有針對性。學生答不出,就直接揭示答案了事。這樣的理答根本滿足不了學生學習的需求,無法給學生一個具體有效的暗示,更起不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
比如,在《8,7,6加幾的應用題》中,一位教師出示主題圖:左邊有8只兔子,右邊有7只兔子,其中共5只灰兔,10只白兔。教師讓學生求一共有多少只兔。
生:“8+7=15(只)。”
師:“他算對了嗎?掌聲送給他!還有不同的嗎?”
生:“還有7+8=15。”
師:“你真棒!還有嗎?”
生:……
師(著急了):剛才不是說過了,兔子有兩種顏色,我們可不可以從顏色上看呢?
生恍然大悟,總算明白了老師的意圖。
細想,如果教師在理答前面的算式是加一句:“這兩位小朋友都是從左右來考慮,卻列出了兩道不同的算式,真愛思考。你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嗎?”我想,學生自然就會想到從顏色來考慮了。
3.尊重性理答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學習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鑒于這一理念,教師在數學課堂中的理答必須要從尊重學生出發,允許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以賞識激勵的語言為主,為學生營求知創造、積極探索的氛圍,建立愉快和諧的師生關系,以促進學生以積極良好的學習求知心態投入到快樂的學習中。
例如,在一年級數學20以內進位加法單元的整理和復習時,要求觀察20以內進位加法表,尋找規律。學生在思考后反饋時,有一個學困生回答:“我發現豎著看時都是9,都是8,都是7……”有一位教師是這樣理答的:“恭喜你,在豎著看時有這么重大的發現,這個發現我們等下還會用到,可重要了。”教師及時的加以肯定。當一個學優生回答:“在斜著看時,我發現都是加9,加8,加7……”教師并不滿足,在肯定的基礎上會根據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真厲害,斜著看也發現規律了。那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說斜著看時算式中的誰都是一樣的呢?”這樣的理答正是契合了新課標中因材施教的目標,用激勵性語言,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尊重了孩子的個體差異。
4.延遲理答
當教師在短暫時間內無法做出有效理答時,可是暫時先放著,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或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聽聽學生會怎么回答,反而更促進了生生互動。
總之,數學教學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教師科學地進行課堂提問,智慧地進行理答,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教師恰當的課堂提問及理答,才能有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過程,才能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出版社,2001,7.
[2]童子雙.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與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1.
[3]王志東.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J].小學教學研究,2008,(07).
[4]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