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文麗
摘 要:創作過小說、散文和傳記等,在美國文壇中享有盛名,被譽為“黑人民族的桂冠詩人”。《早秋》作為他眾多作品中的一篇,篇幅不長,情節簡單,卻扣人心弦,引發讀者深思。情境生活化、真實化,易于引發讀者共鳴。男女主人公語言樸實,態度坦然,全文發展并沒有波蕩起伏的情節,蘭斯頓·休斯卻采用全知全能的故事內敘述者,將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鑄成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并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感情活動,巧妙地展現了女主人公波濤洶涌的內心。鮮明的對比時時存在,如跌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兒,在讀者心中掀起層層漣漪。本文將探析《早秋》的敘述角度的藝術效果和其傳達的思想。
關鍵詞:寫作技巧;故事內敘述者;對比;情感暗流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4--01
一、引言
敘述視角,是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1]因此,為表達不同的目的或引發不同的影響,作家通常采用不同的敘述角度進行文學創作。一般而言,敘述角度分為故事內敘述者和故事外敘述者。當一位作家從故事內敘述者的角度寫下故事時,敘述者處于全能和全能的位置,這意味著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和場景都受到這種觀點的影響,都允許作者任意處理故事情節和人物。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太多干預也將造成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從而降低作品的真實性和可信度。與之相比,故事外敘述者的有限性縮小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并增加了真實性。現在,我們就來賞析一下《早秋》——作為一篇典型的故事內敘述者角度下產生的作品。
二、故事內敘述者角度下細節描寫賞析
(一)偶遇設計
蘭斯頓·休斯十分擅長細節描寫,并從多處細節驗證了在《早秋》中他是采用了故事內敘述者的角度,多次做出鮮明對比。首先是瑪麗與比爾在街上偶遇,二者的態度迥然不同。瑪麗欣喜激動的感覺與比爾無動于衷的反應形成鮮明對比。瑪麗毫無壓力地認出比爾,而比爾卻對突然出現在面前給自己打招呼的女人一臉困惑,他對瑪麗的記憶已經停留在過去,對眼前這個“很老”的女人恍若陌生人。看似漫不經心地描寫,卻滿滿暗藏作者的用意。一來,這從側面表現瑪麗多年來不充裕的物質生活,甚至是忿忿的精神狀態;另一方面,這體現比爾已秉承“一別兩寬,各自歡喜”的感情價值觀,他對瑪麗已無愛意。
(二)獨白設計
作為全知全能的故事內敘述者,蘭斯頓·休斯在瑪麗和比爾的內心獨白的設計上也別出心裁。瑪麗的心情從一開始的激動到內心的自卑,再到在最終的失落,這一系列情感波折揭示了瑪麗明白,她與曾經的戀人之間已橫跨著無法跨越的鴻溝。雖然無比懷念,但她意識到關系就像一面鏡子,碎了就不可能再回到從前。
(三)場景設計
場景的設計十分生活化,是作者在精心設計的動機下完成的。“突然之間,燈光亮起了第五大道的整個長度,藍色的空氣中閃閃發光的鏈條。”“大街上的燈光模糊,閃爍,模糊。”事實上,這里采用了一語雙關的修辭,這些話不僅僅是關于燈光的描述,還暗示著瑪麗的眼眶已經濕潤,因此才會產生忽閃忽亮的效果。這表明瑪麗面對比爾時的痛苦和猶豫。
(四)離別設計
離別時二人的反映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比爾與瑪麗告別時,瑪麗試圖挽留,試圖留下他的聯系方式,這些話躥動在她的喉嚨里卻沒有勇氣說出口;當公共汽車駛動時,瑪麗仍然試圖在搜尋視線范圍內的比爾,他們之間夾雜的來來往往的人群,終究讓她失去了比爾的身影。反觀比爾,盡管客套地說道:“你和你丈夫一定要來和我的家人吃晚飯哦。我和露西隨時歡迎你們”,瑪麗當真了,把它當作福音真理,想要得知比爾的地址,并告訴他,她的小男孩也被命名為比爾,盡管她并沒有。以上細節,休斯不露痕跡的敘述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主人公平靜表層下懸浮的情感暗流,又與主人公強烈的情感變化形成鮮明的對比。[2]采用故事內敘述者,讓讀者走進瑪麗的內心世界,而對比爾的內心世界留下了想象空間,引發讀者深思。他還愛瑪麗嗎?他仍耿耿于懷于瑪麗匆匆嫁給一個男人嗎?我們不得而知,遺憾滿滿。
秋季的哀傷與寒意,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男女主人公熟悉卻陌生的對話,不禁讓人心生感慨: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早秋》短小精悍,寄托著作者的良苦用心。首先,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在一段感情里,男人通常是理性的,現實的;而女性往往是感性的。因此,失敗的感情經歷帶給女人的傷害往往更大。恰如古人之云“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其次,作者還想傳達這樣一個信息,青年人心智不夠成熟,做事情容易沖動,所謂沖動是惡魔,因此在做任何決定之前都應三思而后行,以免留下遺憾。最后作者還想嘆息,遺憾總是存在于早期的愛情中,因為人們年輕時還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呵護自己的愛人,又總是將最差的一面留給最親的人。筆者認為以上便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也是這篇小說的成功之處。
三、結束語
“蘭斯頓·休斯的短篇小說《早秋》以其‘時空一體的節奏、‘有限的全知視角和等匠心獨運的敘事策略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堪稱他的精品之作。充分展示了小說作者"戲劇性"還原生活原貌的功力”。[3]精美的故事內敘述者的敘述手段,及概括敘述、對話和場景描寫等寫作手法的巧妙使用,真實地再現了昔日戀人分手多年后又偶然相遇的情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男女主人公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尤其是女主人公瑪麗跌宕起伏的感情波瀾,實在令人感動。
參考文獻:
[1]曹彥. 論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敘述角度上的差異[J]. 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01):14-16.
[2]白鳳欣. 蘭斯頓·休斯短篇小說《早秋》之敘事手法探析[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06):43-45.
[3]張強,李思思. 小小說的大節奏:《早秋》的敘事策略與作者的意圖[J]. 外國語文研究,2016,(02):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