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玲
【摘要】政治教學并非是一味的傳授知識,更包含著提升思想、發展能力的教學要求,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教學更加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的主動性,而把教師的“教”設定為輔助引導作用。高中政治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容易忽視學生積極性的激發,本文就針對這一方面,簡單的說一說如何在高中的政治課堂上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有效的激發。
【關鍵詞】高中教學 政治課堂 教學方法 積極性 激發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080-01
只要一提到高中的政治學科,絕大多數人腦海中想到的一定是抽象的、概念的大篇幅理論。這樣的想法并非是空穴來風,正是因為政治具有這樣的特點,加上高中階段的特殊學習性,才使得高中政治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比較枯燥,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著新課程的要求不斷嚴格,政治教學方法更加側重于學生主動性的培養而不是單純的知識性積累。那么,如何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性
高中生的思維發展已經趨近成熟,對待事物有了一定的認知,這也就使得他們對于教師所講的知識既具有探究意識,又具有一定的質疑意識。經常會在教學中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說涉及到輿論問題,可能就由學生提出當下的熱點問題,明星效應和綜藝節目盛行等等。盡管這些問題有些值得討論有些不值得在課堂上進行辯論,教師也要注意保護學生的探究心理和求知欲,不能一味的“下課再說”搪塞學生。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盡可能的身臨其境討論重點知識內容和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擴展內容。當然,在創設情境的時候,教師要把握整體的節奏,滿足以下四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與課程內容息息相關,讓學生不是流于表面的背誦,而是深入的理解。二是要具有一定的難度,直觀簡單的問題學生根本就不需要討論就能夠得出來,如果教師仍然拿出來讓學生們進行討論,那就有“贅余”的感覺,反倒喪失了課堂的樂趣。只有具備一定難度,卻又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問題,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是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激發,盡可能的減少教師對于學生的要求和干擾,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發現,在遇到瓶頸的時候,教師在給予適當的引導。最后一點就是:創設手段上要多樣靈活,不能每一次都是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來進行小組競賽的形式,多媒體情境創設、場景架設等等都是可行的辦法。
二、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積極性
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教學不再局限于書本的固定知識,而是更加開放。這種開放不僅僅體現在教學內容上的開放,更是體現在考試范圍和考試形式的開放。觀察近些年的高考政治題,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近些年理論結合實際的問題層出不窮,有越演越烈的趨勢。這就說明,當下的教育方向不再要求學生們一味的進行知識的積累,而更加側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看待問題的角度。對學生的期待變成了:既能夠根據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理論上的說明,又能夠根據結合時下的熱點問題給出自己的看法。這就要求教師要在這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但也千萬要注意,在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傳授給學生的一定的分析技巧,但卻千萬不能生編硬套、牽強附會。與此同時,與要適當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多多的關注時下的熱點新聞和民生問題,不能單純的依靠教師上課說到的簡單內容,多看一些新聞,了解一下國內外的大事和要事,對于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政治問題的敏銳度都是十分有利的。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無論是哪一門學科的教學,教師都要注意到這樣的一點,那就是: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中,尤其是政治學科這樣集中理論和概念的學科來說,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學生,要充分的考慮到實際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接受理解問題的程度。比如說我在課堂上采用的適合我的學生的“一三五”教學方法。所謂的“一”就是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動搖;“三”就是指三種不同類型的課,包括新授課、習題課和復習課;“五”就是指課堂分成五個部分,讓學生按照這樣的進行方式,自主進行探究,包括生成問題、自主找尋、合作研究、分享展示、反思擴展。通過這樣的教學形式,著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們真正的是自己“發現”的真知,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有裨益。
結束語:課堂教學中學生積極的激發,不僅僅是根據素質教育要求提出的基本理想教學的要求,更是為提高課堂效率而必須要重點研究的方向。若能在實際的高中政治課堂上展現出“以趣教學”的魅力,讓學生自主自愿的進行學習,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將新課程改革的落實進行了一半了。筆者的教學經驗有限,只能簡單的根據以上幾個方面稍作說明,也希望同仁們能夠就這個問題多做思考,將自己的所得與大家分享,一起為學生的未來做出一份努力。
參考文獻:
[1]王國斌,實施課堂教學生活化,探討高中政治高效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