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電力職業學院思政課部)
【摘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也是中國儒學思想的現代化進程。文章從中國新國粹:發展中的儒學;當代新儒學:嬗變中的思考;大眾儒學:新時代的選擇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闡釋儒學現代化進程是當今發展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實踐。
【關鍵詞】儒學現代化 發展 思考 選擇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先進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這一根本課題。中華民族文化,是以儒學思想為主流、兼收并蓄、包容百家的多元化形態,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內圣外王”這一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個人發展途徑,形成了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善良誠實的民族性格,形成了仁政愛民與和諧共生的大同思想,是世界民族文化瑰寶,創造了燦爛的五千年中國歷史。從理論上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既是民族的、先進的,也是歷史的抉擇。
一、中國新國粹:發展中的儒學
中國儒學是不斷豐富發展的。儒學圣人孔子開了個頭,講“仁”,出論語,述春秋,儒學大家孟子繼之,講“心性”,形成了孔孟之道,也最終形成了儒學義理核心,成為先秦元典儒學,從而大行其道,綿綿不絕,長盛不衰,即便秦始皇焚書坑儒,也不能斷絕其道統。魏晉時期儒學玄學化改造,隋唐成訓詁之學,百家爭鳴,宋明時期儒學佛道化改造,復興義理之學,形成宋明理學,大講倫理道德,后世影響深遠。清代則返璞歸真,重視考據,研究經學,無征不信,從而成為清代樸學。
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上,國運衰敗,屢遭凌辱,一些國學大師、儒學大師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對于中國儒學發展進行了新的探索,形成了現代新儒學流派,對于中國儒學現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他們最終都沒能妥善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現代新儒學的關系這一關鍵問題。
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以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為指導,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而形成的毛澤東思想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旗幟,鄧小平理論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旗幟,“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治國理政系列思想成為中國共產黨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引領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重要推動力。可以說,這些重要理論和思想,以及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為中國儒學現代化過程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有利于社會主義新儒學發展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使之成為中國新國粹,成為發展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實踐。
二、當代新儒學:嬗變中的思考
當代新儒學的發展,以下幾個方面值得仔細思考:
1、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發展社會主義新儒學。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如火如荼,中國夢越唱越響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將近百年,但發展社會主義新儒學這一課題卻沒有得到足夠的正面回應,不得不令人深思。
2、當代新儒學的哲學基礎。縱觀東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軌跡,唯物辯證法無疑是人類哲學思想發展的新高峰,在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等方面遠超其它哲學流派,是優先選擇對象,而且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作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契合性都得到了充分檢驗。因此,將唯物辯證法進行完整地吸收,使之成為當代新儒學發展的哲學基礎,有利于當代新儒學形成科學的發展觀、世界觀、人生觀。
3、推陳出新,豐富內涵。當代新儒學發展中不容回避的兩個問題,其一就是需要重新演繹中國傳統儒學文化的義理核心,注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的時代特性,為深受儒學文化影響的廣大民眾在個人全面發展、建設文明家庭與和諧社會諸多方面提供現實和恰當的行為指導。比如在當今時代,如何講“禮、義、仁、智、信”,完善當代新儒家的商業倫理;如何講“心性”,內圣外王,增強當代新儒家的自我發展能力與社會適應力;如何講“仁和”,在文明家庭、和諧社會建設上助力,完善新時代的家庭社會倫理道德。另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就是包容吸納,完全有必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有”公民、“八榮八恥”等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優秀成果進行包容吸納,使之進入當代新儒學的概念范疇之中,進一步增強當代新儒學的適應力、應變力。
4、進行世界文明對話,完善儒學概念體系。由于客觀歷史和當初時代的局限性,中國儒學并沒有形成完整的概念體系,這一點與當今世界各大文明包括世界七大宗教文化都有著不小的差距。
因此,當代新儒學的發展,需要借助于世界文明對話的契機,深入研究世界各大文明,兼收并蓄,廣納百川,系統化地梳理完善當代新儒學的概念體系,并對世界各大文明做出有力回應,進一步增強中國儒學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國綜合國力。
三、大眾儒學:新時代的選擇
以祭黃陵、祭孔孟、祭歷代圣賢為主體的社會性的祭祀活動,是當今儒學發展的標志性活動;清明等法定節假日的設立,是政府層面對于祭祀祖先、追思先賢等一系列具有濃厚儒學文化色彩的民間活動的正式認可;儒學網絡網站是當今新儒學發展的主要載體;學術機構研究會、民間團體研討會是當今儒學發展的主力軍;以文化企業、文化名人為推手,以民族文化作品、民族文化活動為載體,有力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當代儒學文化的廣泛傳播;以讀經班、蒙學館、文化堂等為主體的少年兒童蒙學活動,以歌唱、跳舞為主體的街道文化活動,以品茗、書畫等為主體的文藝活動,推動了當今大眾文化的不斷發展……這些對于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對于儒學文化現代化進程都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佚名.《禮記.大學》http://so.gushiwen.org/guwen/bookv_3178.aspx
[2]先秦·莊子及門徒《莊子·天下》http://so.gushiwen.org/guwen/bookv_3286.aspx
[3]儒家思想的發展脈絡. http://www.chuantongwenhua.cn/sixiang/ruxue/102.html
基金項目:※本文為中國水利教育協會2015年立項課題《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歐陽祥娥(1966—),女,湖南婁底人。三峽電力職業學院思政課部副教授,歷史學學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