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鑑文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數學知識,還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習慣,激發學生持久學習興趣。本文通過創設情境教學活動,和探究性練習設計,以此激發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進一步學習、探究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基本技能。讓學生自主、獨立發現學習中存在問題和實踐,從而獲得相關知識技能的發展,以此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
1、預習階段探究問題設計。為更好地闡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當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本文采用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等邊三角形》課程時,筆者首先拿出一個等邊三角形模型問學生:“誰能求出這個三角形模型的各邊長度和對應角度大小關系?”并且學生告知學生這個三角形模型一遍為6cm,其中一個銳角為50°。學生為求證角度與邊長之間關系,大部分學生按照教師手中三角形模型繪制全等三角形,在繪制過程中思考繪制需要多少條件。教師根據學生繪制情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將兩個三角形全等繪制出[1]。用問題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吸引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對知識及問題好奇和探索性,以此引導學生進一步自主探究學習。

二、探究性練習的設計
除了在教學活動中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還能在課堂練習當中設計一些探究性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及課后題型思考練習當中,能夠鞏固原有知識,拓展新的知識層面,提高對理論概念知識的運用水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目的。在問題和課后練習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性時,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根據即時教學情況,設定新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首先是將初中數學教學活動內容進一步擴展和延伸,在課前從多方面收集相關資料和生活中案例,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課堂中及課后進一步了解數學知識,拓寬知識層面,為深化研究數學知識點提供豐富依據。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采用“激發學習源動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反饋評價”的課堂模式,往常課堂教學活動主要由教師主導,教師制定學習目標、安排學習內容、講解學習內容,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或者簡單思考所學知識。學生能夠掌握的數學技能處于低層,對相應數學學習方法和手段掌握較少,學生潛能也沒有得到開發[3]。教師將學生變作課堂學習主體,教師則輔助學生進行一切學習活動。在教授數學知識的同時,可能從教學活動和題型練習中或多或少得到一定的數學技能和相關知識,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方法并糾正其學習習慣,實現學習能力培養。而“激發學習動機,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獲得準確學習效果反饋”。

根據環環相扣的問題,讓學生將題型中文字和圖形進行對比和變化,將數學問題更直觀、靈活地展示到學生眼前,讓其加入到數學問題的辯證當中,引導學生對數學課題研究當中的奧妙,提高初中數學課堂學習中自主探究的能力。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采取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從觀察模仿教師或優秀學生對數學課題進行探究和獨立思考,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從灌輸式走向創造性學習,促使學生更加自律。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班級探討當中,體會探究中的樂趣,多與小組或教師進行交流合作,培養學生數學課題自主探究意識[4]。進而實現學生個性化、創新化提高,使得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三、結語
由此可知,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在知識教授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張笑.探討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學周刊,2015,25:84-85.
[2] 郭峰.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命題——哈佛大學的經驗及其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8,01:60-64.
[3] 徐華.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80-81.
[4] 張英良.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2:113-115.